Statistics Difference of Five Radiation Gage Points for Multi-slice Spiral CT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五个辐射剂量测量点位(CTDI100)值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统计学关系,以及该机器的辐射稳定性。方法:通过辐射剂量计和辐射剂量模体对螺旋CT五个测量点位进行12次重复测定,对各个点位的测量结果计算其相对偏差,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各点位测量结果之间的显著性。结果:5个点位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33%(中心点)、0.73%(3点位)、0.32%(6点位)、1.00%(9点位)和0.32%(12点位);3点位和9点位的平均值接近,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12点位和6点位的平均值与3点位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在0.5%以下。结论:测试螺旋CT辐射稳定性良好,测试机型3点位和9点位在CTDI100上测量等效。在非验收测试和状态测试场合CTDIP可以进行简化。
-
关键词:
- CT辐射剂量指数100 /
- 加权CT辐射剂量指数 /
- 测量重复性 /
- 螺旋CT /
- 统计分析
Abstract: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5 clock positions of CTDI100 and stabilization of radiation. Method: Radiation meter and phantom are used to 12 time repeating tests on the radiation dose of a spiral CT at 5 Clock positions and then one-way ANOVA method is used to character the their difference significance of those 5 clock positions. Result: The relevant standard difference of measurements at 5 test clock positions are 0.33%(center), 0.73%(3 clock), 0.32%(6 clock), 1.00%(9 clock), 0.32%(12 clock)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average of measurements at 3 clock is much close to that at 9 clock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in one-way ANOVA test;Moreover the relative deviation between mean value of 12 Clock plus 6 Clock and 3 Clock is 0.5%. Conclusion: The tested spiral CT shows good radiation stability and 3 Clock position have equal effect with 9 clock's in CTDI100 measuring, moreover, peripheral CTDI of that can be simplified except for non-acceptance test or operational condition test.-
Keywords:
- CTDI100 /
- CTDIW /
- repeatability /
- spiral CT /
- statistic analysis
-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退行性变及椎间盘病变日趋增多,CT检查能及时发现诊断腰椎病变并能随访治疗效果,但CT检查辐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患者受辐射剂量的增加,癌症的发生概率会增大,腰椎CT扫描范围包括性腺,而人体性腺对辐射最敏感,所以开展低剂量腰椎CT检查非常必要。
以往研究均是通过降低管电压或者降低管电流来降低辐射剂量,因腰椎体层较厚,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会导致图像噪声增加。本文为解决腰椎CT高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偏高的问题,采用最新的能谱纯化技术结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技术,探讨如何更好的优化腰椎CT检查的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因腰痛来我院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计算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纳入年龄在25~65岁,BMI在18.5~25 kg/m2的患者,排除有腰椎手术史和腰椎畸形及有椎体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共收集88例。对照组(A组)、试验组(B组)每组44例。
A组与B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5.9±12.1)岁和(47.2±13.8)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平均BMI分别为(20.1±2.89)kg/m2和(21.40±3.50)kg/m2。
1.2 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SOMATOM Force第3代双源CT,扫描范围从胸12椎体至骶1椎体。扫描参数:对照组(A组)管电压120 kV,参考管电流350 mAs;试验组(B组)管电压Sn 150 kV,参考管电流350 mAs,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
重建采用高级模拟迭代重建算法(ADMIRE),重建等级3级,重建薄层图像,层厚1 mm,层间距0.60 mm,软组织窗采用软组织算法,卷积核Br40,骨窗采用骨算法,卷积核Br64,重建图像窗宽,窗位分别为350 HU和50 HU(软组织窗)、2500 HU和800 HU(骨窗)。所有图像重建完成后自动发至西门子Syngovia VB20A后处理工作站。
1.3 图像质量评价
1.3.1 客观评价
由1名主管技师从工作站中取L3椎体正中层面,在软组织窗上测量腰大肌与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腰大肌的噪声为SD1,竖脊肌的噪声为SD2,噪声值用对应所测的标准差表示,并计算信噪比(SNR):
$$ {\rm{SNR}}=腰大肌\;{\rm{CT}}\;值/{\rm{SD}}1。$$ (1) 1.3.2 主观评价
由3名副主任及以上诊断医师双盲法进行评分。评价L3/4层面椎间盘、椎间孔、黄韧带、硬膜囊及小关节图像质量。评价标准[1]:2分(软组织结构清晰,其边缘清楚,无伪影,且诊断明确);1分(软组织结构清晰,边缘欠清,有轻度伪影,但尚可诊断);0分(软组织结构不清,边缘模糊,伪影较重,不能进行诊断)。
1.4 辐射剂量
统计设备记录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s,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计算公式:
$$ {\rm{ED}}={\rm{DLP}}\times k(k=0.011\;{\rm{mSv}}\cdot{\rm{mGy}}\cdot{\rm{cm}})。$$ (2) 1.5 统计学分析
1.5.1 客观评价和辐射剂量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数据非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Q25,Q75))表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2 主观评价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3位诊断医师的评分结果一致性进行分析。ICC介于0和1之间,ICC大于0.75表示一致性较好。
2. 结果
2.1 客观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腰大肌的CT值、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SD2)、SNR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腰大肌的噪声(SD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表1);图1为120 kV轴位上噪声和CT值测量及矢状位重组图,图2为Sn 150 kV下的轴位上噪声和CT值测量测量及矢状位重组图。
表 1 A组和B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表Table 1.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in groups A and B项目 组别 统计检验 A组 B组 Z P 腰大肌/HU 53.00(48.70~56.00) 47.90(43.70~51.00) 2.741 0.016 SD1 5.73(4.83~6.83) 5.09(4.69~5.24) 1.904 0.057 竖脊肌/HU 52.00(46.2~55.00) 43.50(38.20~51) 3.511 <0.001 SD2 5.41(5.27~5.98) 4.56(3.62~5.63) 3.964 <0.001 SNR 9.12(7.88~10.51) 9.86(7.95~10.02) -0.693 0.488 2.2 主观评价
3位医师对椎间盘、椎间孔、黄韧带、硬膜囊及小关节及整体图像质量评价均无统计学差异(表2),说明两组图像质量医师主观评价无差异,且均能符合医师诊断要求。
表 2 3位诊断医师的主观评分统计分析表Tabl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scores from the three doctors interpreting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指标 组别 P A组 B组 椎间盘 2.00±0.00 2.00±0.00 >0.999 椎间孔 1.98±0.15 1.98±0.15 0.156 黄韧带 1.95±0.21 2.00±0.00 0.562 硬膜囊 1.98±0.15 1.95±0.21 >0.999 小关节图像 2.00±0.00 2.00±0.00 0.320 整体图像质量 2.00±0.00 2.00±0.00 >0.999 2.3 辐射剂量
两组辐射剂量DLP、ED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明显,B组DLP值比A组降低了32.27%,B组ED值比A组降低了30.31%(表3)。
表 3 A组和B组辐射剂量统计表Table 3. Radiation dose in groups A and B项目 组别 统计检验 A组 B组 Z P mAs 333.00(300.00~362.00) 237.50(222.00~261.00) 7.885 <0.001 CTDIvol 14.75(13.65~16.00) 6.57(5.20~7.23) 8.015 <0.001 DLP 413.60(351.00~425.50) 280.13(230.89~327.20) 6.946 <0.001 ED 4.55(3.86~4.68) 3.08(2.54~3.60) 6.946 <0.001 3. 讨论
腰椎因体层相对较厚,需要高管电压来增加X线的穿透力,高管电流来降低图像的噪声,造成腰椎CT辐射剂量往往较高,以往研究都是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辐射剂量。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众多新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技术出现,如:低管电压[3-4]、自动管电流[5-6]、高级迭代重建算法[7]、能谱纯化[8]等,这些技术为我们开展低剂量CT提供了条件。
本研究B组管电压是用能谱纯化Sn 150 kV,而A组管电压是用120 kV,统计结果显示B组的辐射剂量低于A组30.31%。因为A组120 kV的X线球管是用铜和铝滤过,Sn 150 kV的X线球管是用能谱纯化技术的锡滤过,锡的原子序数比铜和铝高,锡滤过板能过滤掉X线球管的低能级射线,提高射线能量,而对人体产生辐射的主要是低能级软射线,低能级软射线以光电效应为主,大部分被人体吸收产生辐射。能谱纯化技术只保留了对人体成像有用的高能级射线,高能级射线会穿过人体相对辐射较少,所以B组辐射剂量低于A组,多学者也证实了这一说法[9-13]。
客观评价中A组肌肉的噪声要高于B组,腰大肌的噪声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竖脊肌的噪声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此结果说明射线能量和图像噪声成正相关,也证实了Sn 150 kV的穿透力较120 kV的好。因竖脊肌处于腰大肌的下层,射线先穿过腰大肌再到竖脊肌,射线能量会因组织的阻挡发生衰减,A组射线的能量到达竖脊肌时比B组衰减更多,因衰减后的能量差异造成了噪声值的差异,故造成了两组不同肌肉之间统计学结果的差异。
沈梓璇等[14]论述了120 kVp管电压所获得的腰椎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信噪比皆较高,但辐射剂量也较大的观点。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次采用Sn 150 kV用于腰椎CT检查,主观评价结果显示,3位观察者的ICC为0.829,表示为两组图像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说明两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主客观评价结果均证实了Sn 150 kV用于腰椎CT检查是可行的。王帅等[15]也证实Sn 150 kV能用于全腹部CT检查,且辐射剂量较低,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高级模拟迭代重建,是将原始图像中的原始数据噪声投射到图像中,得到的图像是多次迭代重建后的组合,再将原始数据进行准确的图像校正,对原始数据域进行去噪及去除伪影,最后进行图像域的校正,反复迭代来降低噪声,图像空间分辨率不受影响。客观评价表中A组和B组图像的噪声均值都处于10以下,证实了高级模拟迭代重建的降噪能力。顾海峰等[16]和Schlunk等[17]也证明了迭代重建能降低噪声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
综上所述,采用能谱纯化Sn 150 kV结合ADMIRE,不但能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还可保证优质的图像质量,值得在成人腰椎CT中推广使用。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涂立冬,李雅萍. 岩土勘查技术在盐矿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应用初探. 盐科学与化工. 2025(04): 9-12 . 百度学术
2. 杨兆林,潘懿,白旭晨,刘禄平. 露天铁矿采空区隐蔽致灾普查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4(09): 74-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03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