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140
CN 11-3017/P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基于图像处理的河流相储层边缘特征增强方法研究
张军华, 胡逸甫, 于正军, 任瑞军, 刘烜良
, doi: 10.15953/j.ctta.2022.174
摘要(311) HTML(36) PDF(30)
摘要:
河道边缘的识别是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受河道叠置、交叉,砂体厚度薄,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切片解释、相干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新发展的基于算子处理的边缘检测仍存在应用误区。本文以分析河道边缘的几何特征为切入点,明确一阶导数、模值及二阶导数的物理含义;建立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三维河道模型,并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相干属性的提取,指出该项技术在河道精细描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Sobel算子为例,图解说明使用此项技术处理后河道边缘的标志性特征,提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与模糊集理论的河道边缘相干增强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技术对深化河道边缘特征的认识,提高河流相储层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河道边缘的识别是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受河道叠置、交叉,砂体厚度薄,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切片解释、相干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新发展的基于算子处理的边缘检测仍存在应用误区。本文以分析河道边缘的几何特征为切入点,明确一阶导数、模值及二阶导数的物理含义;建立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三维河道模型,并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相干属性的提取,指出该项技术在河道精细描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Sobel算子为例,图解说明使用此项技术处理后河道边缘的标志性特征,提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与模糊集理论的河道边缘相干增强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技术对深化河道边缘特征的认识,提高河流相储层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和多层螺旋CT诊断
李晓阳, 田立斌
, doi: 10.15953/j.ctta.2022.161
摘要(32) HTML(16) PDF(4)
摘要: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研究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肠相对狭窄和病变近端结肠扩张,影像特征表现为结肠扩张后狭窄;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狭窄段病变区肠壁厚度正常,扩张段肠壁厚度正常或有所增厚,本组增厚的肠壁厚度小于0.9 cm;测量病变段肠管长度:本组病变段肠管长度介于4.3~8.6 cm之间;观察结肠血供和肠道功能情况:MSCT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以及系膜密度均未见异常改变、病变段结肠肠壁无异常强化,提示扩张与狭窄段结肠血供正常;MS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段肠管僵直、无蠕动,提示病变段肠管蠕动功能丧失。结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具有结肠扩张后狭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MSCT结合临床资料能够在术前提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诊断。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研究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肠相对狭窄和病变近端结肠扩张,影像特征表现为结肠扩张后狭窄;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狭窄段病变区肠壁厚度正常,扩张段肠壁厚度正常或有所增厚,本组增厚的肠壁厚度小于0.9 cm;测量病变段肠管长度:本组病变段肠管长度介于4.3~8.6 cm之间;观察结肠血供和肠道功能情况:MSCT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以及系膜密度均未见异常改变、病变段结肠肠壁无异常强化,提示扩张与狭窄段结肠血供正常;MS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段肠管僵直、无蠕动,提示病变段肠管蠕动功能丧失。结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具有结肠扩张后狭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MSCT结合临床资料能够在术前提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诊断。
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肺腺癌Ki-67表达
窦沛沛, 赵恒亮, 曹爱红
, doi: 10.15953/j.ctta.2022.172
摘要(21) HTML(18) PDF(4)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对肺腺癌Ki-67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能谱CT检查,且疗前血清CEA、CA-125水平明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Ki-67高表达组(>30%)、Ki-67低表达组(≤30%)。经双能量后处理工作站测得能谱相关定量参数碘值(IC),标准化碘比率(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病历资料获取疗前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Ki-67低表达组静脉期IC、NIC和λHU值均高于高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组血清CEA、CA-125水平高于低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联合指标对Ki-67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各单因素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72.97%。结论:静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血清CEA及CA-125水平对预测Ki-67表达有一定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对肺腺癌Ki-67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能谱CT检查,且疗前血清CEA、CA-125水平明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Ki-67高表达组(>30%)、Ki-67低表达组(≤30%)。经双能量后处理工作站测得能谱相关定量参数碘值(IC),标准化碘比率(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病历资料获取疗前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Ki-67低表达组静脉期IC、NIC和λHU值均高于高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组血清CEA、CA-125水平高于低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联合指标对Ki-67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各单因素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72.97%。结论:静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血清CEA及CA-125水平对预测Ki-67表达有一定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基于CT影像特征术前预测肺腺癌气道播散研究进展
巴文娟, 朱艳琳, 魏梅, 尹柯
, doi: 10.15953/j.ctta.2022.236
摘要(36) HTML(15) PDF(5)
摘要:
气道播散(STAS)是肺腺癌侵袭性行为中的一种,是亚肺叶切除术后肺腺癌复发和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征与STAS之间的关联,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STAS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类型。本文就肺腺癌STAS的侵袭性以及基于CT特征及其新技术在术前预测ST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气道播散(STAS)是肺腺癌侵袭性行为中的一种,是亚肺叶切除术后肺腺癌复发和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征与STAS之间的关联,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STAS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类型。本文就肺腺癌STAS的侵袭性以及基于CT特征及其新技术在术前预测ST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杨振兴, 张宇琦, 刘挨师, 吴慧, 赵磊, 高伟, 施琳, 郝粉娥
, doi: 10.15953/j.ctta.2022.231
摘要(41) HTML(23)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病因鉴别中研究进展
林小翼, 蒋宁平
, doi: 10.15953/j.ctta.2022.215
摘要(30) HTML(12) PDF(3)
摘要:
颅内动脉狭窄(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颅内动脉狭窄(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CT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对胸部CT值影响的在体研究
李晶晶, 张丽, 刘梦雯, 杨守鑫, 李蒙, 姜九明, 于卫军
, doi: 10.15953/j.ctta.2022.109
摘要(147) HTML(56) PDF(2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对体胸部各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测量人体胸部的气管、血管、肺、椎体与肌肉的CT值。分别设定6组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S1层厚5 mm、50% 多模型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V)、低剂量;S2层厚5 mm、滤波反投影(FBP)、常规剂量;S3层厚1.25 mm、50% ASIR-V、低剂量;S4层厚1.25 mm、50% ASIR-V、常规剂量;S5层厚1.25 mm、FBP、低剂量;S6层厚1.25 mm、FBP、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两种噪声指数(NI)来进行控制,包括低剂量(NI=40)和常规剂量(NI=10)。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两个组之间 CT值的差异。结果:扫描剂量仅对气管CT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他组织CT值无影响;扫描层厚与重建算法对胸部各个组织CT值的影响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人体胸部组织CT值受CT层厚、重建算法和CT剂量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对体胸部各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测量人体胸部的气管、血管、肺、椎体与肌肉的CT值。分别设定6组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S1层厚5 mm、50% 多模型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V)、低剂量;S2层厚5 mm、滤波反投影(FBP)、常规剂量;S3层厚1.25 mm、50% ASIR-V、低剂量;S4层厚1.25 mm、50% ASIR-V、常规剂量;S5层厚1.25 mm、FBP、低剂量;S6层厚1.25 mm、FBP、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两种噪声指数(NI)来进行控制,包括低剂量(NI=40)和常规剂量(NI=10)。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两个组之间 CT值的差异。结果:扫描剂量仅对气管CT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他组织CT值无影响;扫描层厚与重建算法对胸部各个组织CT值的影响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人体胸部组织CT值受CT层厚、重建算法和CT剂量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填方土体压实效果多道瞬态瑞雷波快速检测方法
吴传洋
, doi: 10.15953/j.ctta.2022.243
摘要(24) HTML(5) PDF(2)
摘要:
大型工程场地挖填方地基处理面积大、工期紧,需要及时、快速掌握地基加固处理的质量情况,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为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大型工程对地基土体加固效果的均匀性往往有较高要求。地基土体压实效果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位载荷试验、原位灌砂和土样测试等方法,这些方法要么设备笨重、耗时,要么会造成已加固的地基土体的破坏,从而无法对地基土体展开快速、连续检测。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辅以抽样点的取土试验测试,对某大型工程填方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展开快速、连续检测,获得了地基土体弹性波速的三维连续图像,进而生成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体的瑞雷波相速度成像水平切片和地基土体深度平均压实系数水平分布成像。这些地基土体成像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从而为地基土体加固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型工程场地挖填方地基处理面积大、工期紧,需要及时、快速掌握地基加固处理的质量情况,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为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大型工程对地基土体加固效果的均匀性往往有较高要求。地基土体压实效果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位载荷试验、原位灌砂和土样测试等方法,这些方法要么设备笨重、耗时,要么会造成已加固的地基土体的破坏,从而无法对地基土体展开快速、连续检测。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辅以抽样点的取土试验测试,对某大型工程填方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展开快速、连续检测,获得了地基土体弹性波速的三维连续图像,进而生成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体的瑞雷波相速度成像水平切片和地基土体深度平均压实系数水平分布成像。这些地基土体成像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从而为地基土体加固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冯梦雅, 李冰, 吴敏, 华婷, 汤光宇
, doi: 10.15953/j.ctta.2022.148
摘要(39) HTML(34) PDF(7)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管电压剂量组(B组)各2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扫描,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管电流200 mAS。采集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后,分别采用常规迭代重建算法和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重建,对比分析两组的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结果:B组主动脉的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68.2%。结论:新迭代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性提高重建的图像质量,在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加持下,用80 kVp的管电压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相当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管电压剂量组(B组)各2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扫描,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管电流200 mAS。采集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后,分别采用常规迭代重建算法和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重建,对比分析两组的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结果:B组主动脉的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68.2%。结论:新迭代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性提高重建的图像质量,在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加持下,用80 kVp的管电压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相当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电磁波CT技术在城市隧道岩溶勘查工程中的应用
彭军, 李期佳, 高建华, 王鹏, 熊友亮
, doi: 10.15953/j.ctta.2022.184
摘要(54) HTML(10) PDF(13)
摘要: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越来越快,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建筑物,采用隧道方案也越来越多。城市岩溶探测以钻探为主,再辅以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传统物探方法,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受场地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电磁波CT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野外作业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的揭露地下岩溶发育规模及特征。本文在传统的数据处理基础上,运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通过反演设置最低限值、选用反射投影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低通滤波和角度限制技术和采取连续测线模式架构程序进行归一化计算处理等处理技术方法,大大提高电磁波CT资料解译的精确度。研究表明,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查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对于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越来越快,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建筑物,采用隧道方案也越来越多。城市岩溶探测以钻探为主,再辅以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传统物探方法,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受场地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电磁波CT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野外作业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的揭露地下岩溶发育规模及特征。本文在传统的数据处理基础上,运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通过反演设置最低限值、选用反射投影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低通滤波和角度限制技术和采取连续测线模式架构程序进行归一化计算处理等处理技术方法,大大提高电磁波CT资料解译的精确度。研究表明,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查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对于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肋软骨CT影像真实大小胶片打印技术的应用
曹捷, 秘子涵, 李博, 王永振, 辛刚, 毛晓瑛, 刘雳
, doi: 10.15953/j.ctta.2022.135
摘要(89) HTML(53) PDF(8)
摘要:
目的:探索在医用胶片上对肋软骨CT影像显示其真实大小的胶片打印技术。方法:选取31例患者肋软骨CT影像资料,经影像后处理,胶片采用14英寸×17英寸(35 cm×43 cm)规格,计算EBW工作站显示屏主影像显示区和14×17胶片上实际影像显示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制成10 cm和5 cm两个长度规格的实物比例尺。打印时将胶片以2×2分格呈4幅图像布局,选取5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单根肋软骨横轴面或矢状面影像;以1×1分格呈单幅图像布局,选取10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全部前肋弓(含肋软骨)的三维影像。选取右侧第6肋软骨升部、横部的长度,升部横部连接处宽度、厚度,肋软骨胸骨端、肋软骨肋骨端的厚度等6个指标的胶片测量值和手术中实体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已打印的胶片进行测量,胶片上所示10 cm和5 cm比例尺与直尺的实际尺寸相等;②胶片上肋软骨影像的 6组测量值和手术中的肋软骨实体测值对比,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DICOM协议下的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肋软骨CT影像在胶片上的真实大小打印,术者从胶片中所获取的目标组织的形态数据可靠。 目的:探索在医用胶片上对肋软骨CT影像显示其真实大小的胶片打印技术。方法:选取31例患者肋软骨CT影像资料,经影像后处理,胶片采用14英寸×17英寸(35 cm×43 cm)规格,计算EBW工作站显示屏主影像显示区和14×17胶片上实际影像显示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制成10 cm和5 cm两个长度规格的实物比例尺。打印时将胶片以2×2分格呈4幅图像布局,选取5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单根肋软骨横轴面或矢状面影像;以1×1分格呈单幅图像布局,选取10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全部前肋弓(含肋软骨)的三维影像。选取右侧第6肋软骨升部、横部的长度,升部横部连接处宽度、厚度,肋软骨胸骨端、肋软骨肋骨端的厚度等6个指标的胶片测量值和手术中实体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已打印的胶片进行测量,胶片上所示10 cm和5 cm比例尺与直尺的实际尺寸相等;②胶片上肋软骨影像的 6组测量值和手术中的肋软骨实体测值对比,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DICOM协议下的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肋软骨CT影像在胶片上的真实大小打印,术者从胶片中所获取的目标组织的形态数据可靠。
基于小波变换的锥束CT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
王宇昂, 高河伟, 张丽
, doi: 10.15953/j.ctta.2022.233
摘要(76) HTML(37) PDF(21)
摘要:
采用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由于散射会带来图像伪影从而劣化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在平板探测器前安装滤线栅来去除散射,但滤线栅会在获取的图像上形成周期性的条状伪影,如何去除条状伪影是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进行概述,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频谱拼接的小波变换方法,既能在损失物体细节信息少的前提下很好地去除滤线栅条纹,又不会引入小波变换谐波。通过实际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由于散射会带来图像伪影从而劣化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在平板探测器前安装滤线栅来去除散射,但滤线栅会在获取的图像上形成周期性的条状伪影,如何去除条状伪影是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进行概述,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频谱拼接的小波变换方法,既能在损失物体细节信息少的前提下很好地去除滤线栅条纹,又不会引入小波变换谐波。通过实际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Segond骨折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应用价值
何伟红, 符熙, 方挺松, 王桂宁, 王娟
, doi: 10.15953/j.ctta.2022.112
摘要(44) HTML(18) PDF(3)
摘要:
目的:评价Segond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影像诊断为胫骨平台外缘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病例,分析骨折的特点,包括骨折与膝关节周围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关系、骨折块的大小、位置,探讨Segond骨折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45例Segond骨折中有41例(91.11%)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1例(68.89%)合并前外侧韧带(ALL)损伤,12例(26.67%)合并髂胫束(ITB)损伤。ALL全部附着于骨折块上,ITB附着25例(55.55%)。骨折块体积越大、与Gerdy结节中心的距离越小,ITB附着折块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ACL损伤、累及ALL、ITB,骨折块越大、距Gerdy结节中心越近累及ITB的可能性就越大,Segond骨折患者应警惕膝关节外侧不稳。 目的:评价Segond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影像诊断为胫骨平台外缘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病例,分析骨折的特点,包括骨折与膝关节周围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关系、骨折块的大小、位置,探讨Segond骨折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45例Segond骨折中有41例(91.11%)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1例(68.89%)合并前外侧韧带(ALL)损伤,12例(26.67%)合并髂胫束(ITB)损伤。ALL全部附着于骨折块上,ITB附着25例(55.55%)。骨折块体积越大、与Gerdy结节中心的距离越小,ITB附着折块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ACL损伤、累及ALL、ITB,骨折块越大、距Gerdy结节中心越近累及ITB的可能性就越大,Segond骨折患者应警惕膝关节外侧不稳。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MSCT影像分析
彭迪, 胡兴荣, 黄治华, 程少磊, 王琼, 王贤曼
, doi: 10.15953/j.ctta.2022.193
摘要(61) HTML(32) PDF(16)
摘要: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2年7月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胸部平扫,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各4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7例,均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表现为混杂密度结片灶;CT增强4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惰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及时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2年7月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胸部平扫,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各4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7例,均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表现为混杂密度结片灶;CT增强4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惰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及时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CT窗口设置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
程晓悦, 吴晓华, 郝优, 贺文, 李华, 刘佳宝, 曹邱婷
, doi: 10.15953/j.ctta.2022.210
摘要(43) HTML(33) PDF(7)
摘要:
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及5种CT窗口设置,探讨CT窗技术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周围型肺癌及185例局灶性肺炎的胸部CT影像资料,选择ResNet、ResNext以及DenseNet 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将病变分为两组,并在每1种3D CNN算法处理过程中应用5种不同的CT窗口设置,包括肺窗(1500,-600),纵隔窗(350,40),自定义窗口1(SW1)(1000,40),自定义窗口2(SW2)(1000,-100),全窗(4096,1024),分别计算分类准确率及AUC结果,并进行ROC曲线的两两对比。结果:Res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5.732%,AUC值为0.871;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91.596%,AUC值为0.946。ResNex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1.528%,AUC值为0.814;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86.568%,AUC值为0.882。Dense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7.954%,AUC值为0.906;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SW2,达93.274%,AUC值为0.951。应用medcalc将3种3D CNN的5种窗口下的ROC曲线进行了两两对比发现,纵隔窗与肺窗、纵隔窗与SW1、纵隔窗与SW2之间的AU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3D CNN的分类诊断效能差别不大;CT窗口设置对CNN分类肺部病变结果有影响,在纵隔窗设置下以上3种人工智能算法对该两类肺部病变的诊断效能最差。 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及5种CT窗口设置,探讨CT窗技术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周围型肺癌及185例局灶性肺炎的胸部CT影像资料,选择ResNet、ResNext以及DenseNet 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将病变分为两组,并在每1种3D CNN算法处理过程中应用5种不同的CT窗口设置,包括肺窗(1500,-600),纵隔窗(350,40),自定义窗口1(SW1)(1000,40),自定义窗口2(SW2)(1000,-100),全窗(4096,1024),分别计算分类准确率及AUC结果,并进行ROC曲线的两两对比。结果:Res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5.732%,AUC值为0.871;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91.596%,AUC值为0.946。ResNex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1.528%,AUC值为0.814;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86.568%,AUC值为0.882。Dense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7.954%,AUC值为0.906;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SW2,达93.274%,AUC值为0.951。应用medcalc将3种3D CNN的5种窗口下的ROC曲线进行了两两对比发现,纵隔窗与肺窗、纵隔窗与SW1、纵隔窗与SW2之间的AU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3D CNN的分类诊断效能差别不大;CT窗口设置对CNN分类肺部病变结果有影响,在纵隔窗设置下以上3种人工智能算法对该两类肺部病变的诊断效能最差。
肝硬化患者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
徐晓莉, 张涛, 张学琴
, doi: 10.15953/j.ctta.2022.063
摘要(67) HTML(19) PDF(14)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基于两种AI软件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评价研究
陈新花, 黄晓旗, 李建龙, 郭佑民
, doi: 10.15953/j.ctta.2022.087
摘要(101) HTML(24) PDF(15)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AI软件在≥5 mm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体检肺结节患者92例(共483个结节)。AI软件检测到的结节由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并记录其个数及结节类型;人工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视觉评估,并以此作为识别结节的金标准。计算两个软件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价两种AI软件的结节诊断价值。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比较不同软件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最后,评价两种AI软件联合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软件A和软件B结节检出率为92.1% 和87.0%。软件A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一般(Kappa=0.213),软件B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弱(Kappa=0.150)。软件A相比人工阅片对实性结节和钙化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软件B相比人工阅片纯磨玻璃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联合两种AI软件结节的检出率为97.1%,两种软件的联合与人工阅片比,结节类型的检出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种AI软件联合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好(Kappa=0.439)。结论:两种AI软件联合会提高结节诊断及分类分析的能力。推荐联合诊断的方法用于临床,也为进一步提升AI软件数据集的同质化管理提供佐证。 目的:探讨两种AI软件在≥5 mm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体检肺结节患者92例(共483个结节)。AI软件检测到的结节由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并记录其个数及结节类型;人工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视觉评估,并以此作为识别结节的金标准。计算两个软件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价两种AI软件的结节诊断价值。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比较不同软件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最后,评价两种AI软件联合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软件A和软件B结节检出率为92.1% 和87.0%。软件A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一般(Kappa=0.213),软件B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弱(Kappa=0.150)。软件A相比人工阅片对实性结节和钙化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软件B相比人工阅片纯磨玻璃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联合两种AI软件结节的检出率为97.1%,两种软件的联合与人工阅片比,结节类型的检出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种AI软件联合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好(Kappa=0.439)。结论:两种AI软件联合会提高结节诊断及分类分析的能力。推荐联合诊断的方法用于临床,也为进一步提升AI软件数据集的同质化管理提供佐证。
综合物探方法在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唐塑, 武银婷, 邢浩, 魏永山, 王轩
, doi: 10.15953/j.ctta.2022.176
摘要(123) HTML(39) PDF(11)
摘要:
为准确探明新疆哈密某历史小煤窑采空区分布,采用微动和瞬变电磁组合的勘探方法开展采空区探测研究,应用综合物性资料划分地层,利用微动勘探确定采空区位置,瞬变电磁勘探判别采空区赋水性,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效减少单一物探方法成果的多解性,为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为准确探明新疆哈密某历史小煤窑采空区分布,采用微动和瞬变电磁组合的勘探方法开展采空区探测研究,应用综合物性资料划分地层,利用微动勘探确定采空区位置,瞬变电磁勘探判别采空区赋水性,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效减少单一物探方法成果的多解性,为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能谱CT在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诊断及放疗定位中应用价值
刘秀丽, 张戟风, 刘景旺, 李健, 许美, 陈静
, doi: 10.15953/j.ctta.2022.164
摘要(78) HTML(19) PDF(10)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扫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及放疗前定位鉴别肿瘤边界、精准勾画靶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患者的放疗前定位3期能谱CT扫描的影像资料,比较分析3期增强CT扫描不同参考指标(BMI、BMI-ICM及Eff-Z、PI)显示瘤-肺交界面评分值差异,比较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结果:3期增强CT扫描瘤-肺边界评分4项指标(BMI、BMI-ICM及Eff-Z、PI)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MI-ICM最高,PI最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扫描中,显示瘤-肺边界的主观评分有差异,动脉期最高;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值比CT值差别更大。结论:能谱CT扫描的不同指标能帮助鉴别中央型肺癌与不张肺组织的边界,利用最佳指标实现放疗前精准勾画放疗靶区,实现放疗计划最优化。 目的:探讨能谱CT扫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及放疗前定位鉴别肿瘤边界、精准勾画靶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患者的放疗前定位3期能谱CT扫描的影像资料,比较分析3期增强CT扫描不同参考指标(BMI、BMI-ICM及Eff-Z、PI)显示瘤-肺交界面评分值差异,比较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结果:3期增强CT扫描瘤-肺边界评分4项指标(BMI、BMI-ICM及Eff-Z、PI)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MI-ICM最高,PI最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扫描中,显示瘤-肺边界的主观评分有差异,动脉期最高;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值比CT值差别更大。结论:能谱CT扫描的不同指标能帮助鉴别中央型肺癌与不张肺组织的边界,利用最佳指标实现放疗前精准勾画放疗靶区,实现放疗计划最优化。
影像组学在诊断肺结节中的研究进展
刘宇婷, 刘挨师
, doi: 10.15953/j.ctta.2022.056
摘要(70) HTML(37) PDF(15)
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肺结节等占位性病变能够被更早的检出,但在全球范围内,肺部恶性病变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从医学图像中获得自动定量成像特征,无创地预测结节和肿瘤行为。与传统的视觉图像特征相比,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数量的结节特征,具有更好的重现性。科学系统地运用影像组学手段不仅能够防止过度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使肺部病变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后。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肺结节等占位性病变能够被更早的检出,但在全球范围内,肺部恶性病变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从医学图像中获得自动定量成像特征,无创地预测结节和肿瘤行为。与传统的视觉图像特征相比,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数量的结节特征,具有更好的重现性。科学系统地运用影像组学手段不仅能够防止过度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使肺部病变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