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ffect of High Iodine Concentration Contrast Media in Crohn's Disease Patients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Abstract: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igh iodine concentration contrast media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by comparing the degree of the image quality of abdominal artery and enhancement of thicken bowel wall by using non-ionic contrast agent of different iodine concentrations. Methods:This study was retrospectively performed in 30 patients with known Crohn's disease from May 2016 to January 2019 who underwent CTE. They were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odine concentration injection, high-concentration 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Group A, 400 mgI/mL) and regular-concentration 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Group B, 350 mgI/mL). The bolus track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itiate the arterial phase scan. The degrees of image quality were rated on a 3-point scale for qualitative assessment.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values of abdominal aorta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intestinal wall enhancement were measured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CNR was computed. The independent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outcome variables. Results:Group A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for vascular enhancement image quality(P < 0.05). The mean Abdominal aorta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nhan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s(P=0.025). Relative enhancement value of intestinal wall in arterial phase was(39.25 ±11.99) HU and(30.27 ±11.69) HU, respectively, which group A was high than that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CNR of abdominal vascular overall in group A is higher than group B(P < 0.05). Conclusion:Our study suggests that, in patient with Crohn's disease, an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iodine improves the image quality of abdominal vascular and its branches, and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enhancement in intestinal wall.
-
Keywords:
- contrast agent /
- Crohn's disease /
- CTE /
- CTA
-
新型冠状病毒肺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SARS-CoV-2大流行开始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了5种变异株[1]。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是继德尔塔(Delta)变异株之后的全球优势毒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2]。
本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0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旨在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影像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影像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1月13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200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纳入标准:①成年患者(≥18岁);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3]确诊为COVID-19,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组测序诊断为Omicron变异株感染。④胸部薄层 CT上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肺部感染或肺肿瘤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危重型组。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联影uCT 710方舱CT扫描仪。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手臂抬起,进行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5 mm,层间距5 mm,视野(field of view,FOV)500 mm×500 mm,矩阵 512×512。采用肺重建算法重建1 mm薄层CT。
1.2.2 图像分析
由两位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工作年限分别为5年和15年)在影像工作站(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每一患者入院后首次和复查胸部CT进行分析,出现分歧时由第3位高年资诊断医师决定。
胸部CT分析包括:①分布,病灶位于右肺上、中、下叶或左肺上叶、下叶;病灶分为胸膜下分布、中央型分布和混合分布,肺的外1/3分布定义为胸膜下分布,其余分布定义为中央型分布,两者均有分布定义为混合分布[4]。②征象,包括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GGO伴实变、实变影、支气管充气征、索条、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等。③病变形态,包括类圆形、不规则形和扇形(图1)。
图 1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胸部CT征象(a)男性,66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4 d,双肺多发混合分布的类圆形GGO;(b)男性,68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11 d,双肺上叶及右肺下叶见混合分布的扇形GGO伴铺路石征,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略增厚;(c)男性,77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15 d,双肺混合分布的扇形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肋胸膜增厚;(d)男性,60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17 d,双肺混合分布的不规则形实变影伴索条,邻近肋胸膜增厚;(e)男性,72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16 d,右肺下叶胸膜下可见不规则实变伴索条影;(f)男性,76岁,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11 d,左肺上叶尖后段胸膜下见类圆形实变影。Figure 1. Chest CT imag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strains1.2.3 实验室检查
收集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入院后7 d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淋巴细胞计数值、C-反应蛋白值、红细胞沉降率值、白细胞介素-6值、降钙素原值及鼻咽拭子核酸检测所得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值)等实验室检查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chi ^{2}$ 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bar x \pm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25%,75%)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left(Q \right)}$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00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男性119例,女性81例,年龄28~100岁,中位年龄76岁。轻型组35例、中型组109例及重型/危重型组56例,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4.029±16.937)岁、(73.110±13.117)岁和(74.839±11.981)岁,3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表1)。轻型35例,中型109例,重型52例,危重型4例。185例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121例、糖尿病85例、冠心病/心肌梗死48例、肾功能不全26例、肝炎/肝硬化10例、其他系统恶性肿瘤20例、支气管炎4例等。死亡患者7例,其中,中型组2例,重型/危重型组5例。
表 1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Table 1. General data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临床表现 组别 统计检验 轻型/例(%) 中型/例(%) 重型/危重型/例(%) $\chi ^{2}$ P 人数 35 109 56 性别 男 15(42.9) 58(53.2) 44(78.6) 14.076 0.001 女 20(57.1) 51(46.8) 12(21.4) 发热 17(48.6) 94(86.2) 54(96.4) 36.487 0.001 咳嗽/咳痰 17(48.6) 91(83.5) 42(75.0) 17.225 0.001 咽痛 5(14.3) 37(33.9) 14(25.0) 5.426 0.066 乏力 6(17.1) 37(33.9) 20(35.7) 4.106 0.128 肌肉酸痛 6(17.1) 27(24.8) 12(21.4) 0.935 0.627 畏寒/寒战 4(11.4) 26(23.9) 15(26.8) 3.165 0.205 鼻塞、流涕 1(2.9) 23(21.1) 7(12.5) 7.267 0.026 头痛 0(0.0) 9(8.3) 5(8.9) 3.380 0.211 呼吸困难/喘憋 2(5.7) 22(20.2) 11(19.6) 4.089 0.129 恶心/呕吐 3(8.6) 7(6.4) 1(1.8) 2.404 0.308 腹泻 2(5.7) 8(7.3) 5(8.9) 0.347 0.874 嗅觉异常 1(2.9) 6(5.5) 1(1.8) 1.131 0.695 味觉异常 1(2.9) 8(7.3) 2(3.6) 1.147 0.581 合并基础疾病 32(91.4) 100(91.7) 53(94.6) 0.567 0.815 重型/危重型组的发热比例(96.4%)高于轻型组(48.6%)和中型组(86.2%),其中,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的发热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型组的咳嗽、咳痰比例(83.5%)高于轻型组(48.6%)和重型/危重型组(75.0%),其中,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咳嗽/咳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表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实验室检查
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值、淋巴细胞计数值、白细胞介素-6值、降钙素原值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型组与中型组、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核酸检测ORF1 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2)。
表 2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组间实验室检查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T values of nucleic acid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between mild,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critical groups实验室指标 组别 统计检验 轻型 中型 重型/危重型 H P C-反应蛋白值/(mg/L) 33.900(19.8) 46.900(22.9) 55.200(22.7) 4.766 0.092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109/L) 4.380(3.4) 10.904(4.2) 6.235(4.3) 7.771 0.008 淋巴细胞计数值/(×109/L) 0.750(0.6) 0.920(0.6) 0.725(0.5) 5.970 0.054 红细胞沉降率值/(mm/h) 23.000(11.0) 38.500(16.0) 42.0(32.0) 21.448 0.001 白细胞介素-6值/(pg/mL) 53.776(30.7) 35.920(29.3) 29.265(17.0) 0.646 0.724 降钙素原值/(ng/mL) 0.050(0.1) 0.050(0.1) 0.060(0.1) 0.466 0.792 ORF1ab基因 24.764±5.519* 28.966(26.1) 28.966(26.2) 20.860 0.001 N基因 24.289±5.748* 29.098±5.216* 28.387(26.2) 17.886 0.001 注:*-轻型ORF1ab基因及N基因组、中型N基因组为正态分布资料,其余均为非正态分布资料。 2.3 影像表现
2.3.1 首次胸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
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中从患者发病与入院后首次CT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分别为3.8 d、9.7 d及11.0 d。200例患者中,首次胸部CT表现正常有14例(7.0%,14/200),包括:轻型组7例(20.0%,7/35)、中型组5例(4.6%,5/109)和重型/危重型组2例(3.6%,2/56)。首次胸部CT表现异常的患者中,轻型组以胸膜下分布为主(53.6%),中型组(77.9%)和重型/危重型组(88.9%)病变以混合型分布为主,3组中均无单纯中央型分布。
受累肺叶数量中,轻型组0~4个肺叶受累比例较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高,中型组受累比例较重型/危重型组高;重型/危重型组5个肺叶受累比例较轻型组和中型组高。病变受累肺叶以双肺下叶为主,重型/危重型组中其余肺叶受累比例较轻型组、中型组高。两肺受累侧别中,3组均以两肺受累为主,重型/危重型组占比最高(100.0%)(表3)。
表 3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首次胸部CT肺内病变分布Table 3. Distribution of lung lesion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on the first chest CT病变分布 组别 统计检验 轻型/例(%) 中型/例(%) 重型/危重
型/例(%)$\chi ^{2}$ P 病灶分布 胸膜下分布 15(53.6) 23(22.1) 6(11.1) 18.717 0.001 中央型分布 0 0 0 混合分布 13(46.4) 81(77.9) 48(88.9) 18.717 0.001 病灶累及肺叶数量 0 7(20.0) 5(4.6) 2(3.6) 8.579 0.009 1 4(11.4) 3(2.8) 0(0.0) 6.799 0.016 2 5(14.3) 8(7.3) 0(0.0) 8.100 0.010 3 5(14.3) 4(3.7) 3(5.4) 4.709 0.086 4 4(11.4) 12(11.0) 3(5.4) 1.595 0.460 5 10(28.6) 77(70.6) 48(85.7) 33.137 0.001 受累肺叶 右肺上叶 23(65.7) 94(86.2) 53(94.6) 14.425 0.001 右肺中叶 19(54.3) 91(83.5) 52(92.9) 21.783 0.001 右肺下叶 27(77.1) 102(93.6) 55(98.2) 11.305 0.002 左肺上叶 19(54.3) 95(87.2) 55(98.2) 33.024 0.001 左肺下叶 24(68.6) 105(96.3) 55(98.2) 22.727 0.001 两肺受累侧别 双侧 23(82.1) 96(92.3) 54(100.0) 15.818 0.001 单侧 5(17.9) 8(7.7) 0(0.0) 8.100 0.010 形态上,不规则形在3组中占比均最高,其次,类圆形在轻型组和中型组中所占比例高于扇形,扇形在重型/危重型组所占比例高于类圆形。影像征象上,GGO在3组中所占比例均最高,其次为铺路石征、GGO伴实变或实变、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和索条。其中,铺路石征在轻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轻型组和中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气管充气征在轻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以及轻型组和中型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征象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 4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首次CT肺内病变影像特征Table 4. Imaging features of pulmonary lesion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on the first chest CT影像征象 合计/例(%) 组别 统计检验 轻型 中型 重型/危重型 $\chi ^{2}$ P 类圆形 45(22.5) 5(14.3) 28(25.7) 12(21.4) 1.150 0.563 扇形 46(23.0) 7(20.0) 22(20.2) 16(29.6) 1.404 0.496 不规则形 95(47.5) 16(57.1) 54(49.5) 26(46.4) 0.606 0.738 GGO* 183(91.5) 27(77.1) 103(94.5) 53(94.6) 1.679 0.553 铺路石征 165(82.5) 18(51.4) 96(88.1) 51(91.1) 14.995 0.001 GGO伴实变/实变 89(44.5) 9(25.7) 49(45.0 ) 31(55.4) 4.768 0.092 支气管充气征 145(72.5) 9(25.7) 85(78.0) 51(91.1) 43.605 0.001 GGO内支气管充气征 133(66.5) 5(14.3) 82(75.2) 46(82.1) 47.262 0.001 实变内支气管充气征 76(38.0) 4(11.4) 43(39.5) 29(51.8) 11.879 0.003 索条 55(27.5) 6(17.1) 35(32.1) 14(25.0) 2.068 0.356 胸膜增厚 116(58.0) 20(57.0) 57(52.0) 39(70.0) 5.746 0.057 胸腔积液 60(30.0) 10(28.6) 34(31.2) 16(28.6) 0.333 0.847 注:*-GGO代表磨玻璃密度影。 所纳入患者纵隔淋巴结均未见明显肿大。按照发病与首次胸部CT不同间隔时间分析,间隔时间处于5~9 d内的患者比例最大(32.5%),其次为≤4 d(27.0%)。GGO在各间隔时间内出现频率均最高,≤4 d的患者肺内病变GGO伴实变/实变比例最小(37.0%),间隔时间大于4 d的患者肺内GGO伴实变/实变、支气管充气征的比例逐渐增加。铺路石征在间隔时间5~9 d内出现比例最高(95.4%),之后比例下降。间隔时间≥14 d的患者肺内索条影出现频率、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的比例增加(表5)。
表 5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发病与首次CT不同间隔时间肺内病变影像特征Table 5. Imaging features of pulmonary lesions at different intervals between onset of symptoms and the first CT scan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影像征象/例(%) 组别 统计检验 ≤4 d 5~9 d 10~13 d ≥14 d $\chi ^{2}$ P 人数 54(27.0) 65(32.5) 36(18.0) 45(22.5) GGO* 44(81.5) 63(96.9) 35(97.2) 43(95.6) 10.271 0.010 铺路石征 38(70.4) 62(95.4) 33(91.7) 40(88.9) 15.484 0.001 GGO伴实变/实变 20(37.0) 26(40.0) 18(50.0) 34(75.6) 17.912 0.001 支气管充气征 24(44.4) 48(73.8) 29(80.6) 44(97.8) 36.971 0.001 GGO内支气管充气征 21(38.9) 48(73.8) 29(80.6) 39(86.7) 32.112 0.001 实变内支气管充气征 9(16.7) 21(32.3) 29(80.6) 32(71.1) 52.410 0.001 索条 8(14.8) 16(24.6) 10(27.8) 19(42.2) 9.645 0.022 胸膜增厚 18(33.3) 20(30.8) 16(44.4) 38(84.4) 36.368 0.001 胸腔积液 10(18.5) 14(21.5) 12(33.3) 16(35.6) 5.385 0.146 注:*-GGO代表磨玻璃密度影。 2.3.2 复查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
根据患者入院后病情变化进行胸部CT复查,轻型组共进行胸部CT检查95次,平均2.7次;中型组共进行胸部CT检查334次,平均3.1次;重型/危重型共进行胸部CT检查次数200次,平均3.6次。影像征象出现的中位时间不等,GGO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 d(2 d,7 d),GGO伴铺路石征、GGO伴实变或实变和索条出现的中位时间分别为9 d(7 d,11 d),13 d(10 d,16 d)和16 d(13 d,19 d)(图2)。但有6例患者出现两肺病灶部分吸收、部分进展的表现。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症状
有研究显示,Omicron变异株的毒性较Delta变异株小,导致重症的比例少[5-6]。在本研究中重症及危重症的比例高于轻型,可能是由于我院作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收治的定点医院,患者中重症比例相对增高。
本研究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乏力等,与既往研究一致[7],其中重型/危重症组发热比例最高。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92.5%),其中重型/危重症组(94.6%)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轻型组(91.4%)、中型组(91.7%)高,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
3.2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炎性指标可辅助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本研究中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的研究一致[8-10]。
与其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中C-反应蛋白值、淋巴细胞计数值、白细胞介素-6值、降钙素原值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与Delta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与刺突蛋白受体结合能力较弱,产生的免疫炎症反应较轻有关[11-12]。
Ct值指标可用来评估病毒载量,并可能对疾病的预后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刘思阳等的研究[13]显示,重症患者较轻症者Ct值低,重症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高于轻症患者,高病毒载量的存在可能是患者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轻型组与中型组、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核酸检测ORF1 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其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中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的CT值略高于轻型组,可能原因是与不同组患者从发病到来我院就诊时间差异有关,普通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多为外院就诊治疗后转来我院治疗,也可能与疫苗接种、样本数有关。
3.3 胸部CT特点
在患者首次胸部CT中,病变形态上,不规则形在3组中占比均最高。病变受累肺叶与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病变分布上,轻型组以胸膜下分布为主(53.6%),中型组(77.9%)和重型/危重型组(88.9%)以混合型分布为主。
Ito等[14]对Omicron变异株与Delta变异株胸部CT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肺内病变随机分布概率较Delta高,外周分布较其少,与本研究基本一致。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SARS-CoV-2的主要靶细胞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而肺外周带的肺泡比中央区更丰富,与Delta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更容易在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复制,不易在肺泡中复制,所以Delta比Omicron变异株更倾向于在胸膜下出现斑片状GGO的表现[15-16]。
影像征象以GGO最常见(91.5%),其次为GGO伴铺路石征(82.5%),GGO伴实变/实变次之(44.5%)。铺路石征提示肺间质网格状增粗,肺间质受到病毒感染,肺小血管内炎性物质渗出并逐渐形成纤维化[17],本研究中铺路石征在轻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轻型组和中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重症/危重症中肺间质受累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型组。
病毒感染后肺泡损伤伴肺泡腔内细胞性纤维粘液样渗出,导致支气管内残留的气体显示为支气管充气征[18],本研究中支气管充气征在轻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以及轻型组和中型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肺泡损伤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型组和轻型组,这与徐慧敏等[10]的研究一致。
按照发病与首次胸部CT不同间隔时间分析胸部影像表现,虽然GGO在各间隔时间内比例最高,但≤4 d内主要以单纯GGO表现为主,实变出现频率较小,而间隔时间大于4 d之后GGO伴实变/实变、支气管充气征的比例逐渐增加,GGO多为实变或索条影的伴随表现,说明病变进展。铺路石征在间隔时间5~9 d内出现比例最高(95.4%),之后比例下降,可能是由于在5~9 d时肺间质受累迅速,高峰期时肺泡腔完全充填,表现为实变影,吸收期时肺间质纤维化改变逐渐过渡到索条影[19]。间隔时间≥14 d的患者肺内索条影出现频率、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的比例增加,说明病变进入吸收期;胸膜增厚的比例增加可能是由于胸膜下实变或索条累及局部胸膜,造成局部反应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像中较少见,但在合并基础病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较高。
GGO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 d,GGO伴铺路石征、GGO伴实变或实变和索条出现的中位时间分别为9 d、13 d和16 d,提示GGO是Omicron感染者胸部CT的早期表现,约5~9 d肺内病变处于进展期,约9~13 d肺内病变逐渐实变进入达峰期,16 d左右出现索条影说明肺内病变进入吸收期,与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 影像演变基本一致[20]。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影像征象出现的时间,来推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程变化。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未对血氧饱和度及治疗方法进行对比;②尽管患者入院后进行了复查,部分患者为外院就诊后转到我院,肺内病变的早期影像学动态变化资料可能不完整;③合并症和疫苗接种率存在差异,可能影响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④本研究中所纳入病例为本院临床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进行分型,部分轻型患者胸部CT存在肺炎表现,因此本研究纳入标准里所有患者在胸部CT上均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偏倚。
综上所述,胸部CT上病变分布、病变形态和动态影像变化特点可更好地诊断、动态观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和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沈龙,邓彦民,周乐,李勇刚. 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肺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肺科杂志. 2024(10): 1468-1474 . 百度学术
2. 陈辉,张紫欣,李晶晶,杜艳妮,邢玉雪,陈佳敏,关春爽,谢汝明. 合并基础病的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胸部CT和临床特征分析.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4(06): 799-807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0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