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3(2): 54-56.
<b<目的</b<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与血、尿淀粉酶的变化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急性胰腺炎63例,将其CT改变分为五个级别,各级病例分别与相应的血清、尿淀粉酶数值对比分析。 <b<结果</b< CT改变为A级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B级时中度升高;C级时显著升高;D级时趋向下降;E级时显著下降。 <b<结论</b< 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急性胰腺炎B、C、D、E 级的病理变化,明显优于淀粉酶值的改变,而对于早期仅限于间质水肿的炎症,CT诊断困难,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
摘要:
<b<目的</b<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与血、尿淀粉酶的变化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急性胰腺炎63例,将其CT改变分为五个级别,各级病例分别与相应的血清、尿淀粉酶数值对比分析。 <b<结果</b< CT改变为A级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B级时中度升高;C级时显著升高;D级时趋向下降;E级时显著下降。 <b<结论</b< 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急性胰腺炎B、C、D、E 级的病理变化,明显优于淀粉酶值的改变,而对于早期仅限于间质水肿的炎症,CT诊断困难,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
<b<目的</b<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与血、尿淀粉酶的变化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急性胰腺炎63例,将其CT改变分为五个级别,各级病例分别与相应的血清、尿淀粉酶数值对比分析。 <b<结果</b< CT改变为A级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B级时中度升高;C级时显著升高;D级时趋向下降;E级时显著下降。 <b<结论</b< 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急性胰腺炎B、C、D、E 级的病理变化,明显优于淀粉酶值的改变,而对于早期仅限于间质水肿的炎症,CT诊断困难,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排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5例均见广泛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无融合;2例见“树芽征”;3例细支气管壁增厚、呈柱状或环形扩张;3例可见小叶中心性肺气肿;5例均可见鼻窦炎。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以HRCT检查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排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5例均见广泛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无融合;2例见“树芽征”;3例细支气管壁增厚、呈柱状或环形扩张;3例可见小叶中心性肺气肿;5例均可见鼻窦炎。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以HRCT检查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7, 26(1): 69-76.
DOI: 10.15953/j.1004-4140.2017.26.01.09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3例SPN,在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以及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PN的血管集束征在VR图像显示率高于MPR(P<0.05),在MPR和VR图像上,恶性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均高于良性(P<0.05)。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血管集束征,对SPN的良恶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3例SPN,在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以及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PN的血管集束征在VR图像显示率高于MPR(P<0.05),在MPR和VR图像上,恶性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均高于良性(P<0.05)。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血管集束征,对SPN的良恶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3例SPN,在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以及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PN的血管集束征在VR图像显示率高于MPR(P<0.05),在MPR和VR图像上,恶性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均高于良性(P<0.05)。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血管集束征,对SPN的良恶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 22(1): 155-160.
目的:探讨图像纹理特征分析法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采用水平集模型自动分割、提取肺结节,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肺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等图像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将良、恶性结节的纹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肺良恶性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肺良性结节的能量、逆差距、相关性均大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对比度及熵的均值小于恶性结节。结论:肺良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均匀、纹理规则、局部灰度反差不大,而肺恶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不均匀、纹理杂乱、灰度反差明显,因此图像纹理特征对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图像纹理特征分析法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采用水平集模型自动分割、提取肺结节,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肺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等图像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将良、恶性结节的纹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肺良恶性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肺良性结节的能量、逆差距、相关性均大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对比度及熵的均值小于恶性结节。结论:肺良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均匀、纹理规则、局部灰度反差不大,而肺恶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不均匀、纹理杂乱、灰度反差明显,因此图像纹理特征对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目的:探讨图像纹理特征分析法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采用水平集模型自动分割、提取肺结节,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肺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等图像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将良、恶性结节的纹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肺良恶性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肺良性结节的能量、逆差距、相关性均大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对比度及熵的均值小于恶性结节。结论:肺良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均匀、纹理规则、局部灰度反差不大,而肺恶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不均匀、纹理杂乱、灰度反差明显,因此图像纹理特征对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2004, 13(2): 37-42.
<b<目的:</b<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 <b<结果:</b< 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 <b<结论:</b<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摘要:
<b<目的:</b<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 <b<结果:</b< 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 <b<结论:</b<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b<目的:</b<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 <b<方法:</b< 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 <b<结果:</b< 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 <b<结论:</b<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2005, 14(1): 42-46.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6例腕关节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m,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及SSD分别对腕关节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 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腕舟骨骨折35例,合并舟骨月骨周围脱位8例;三角骨骨折3例;大多角骨骨折1例。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 结论: 螺旋CT薄层MPR是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腕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腕关节损伤、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6例腕关节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m,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及SSD分别对腕关节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 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腕舟骨骨折35例,合并舟骨月骨周围脱位8例;三角骨骨折3例;大多角骨骨折1例。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 结论: 螺旋CT薄层MPR是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腕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腕关节损伤、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6例腕关节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m,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及SSD分别对腕关节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 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腕舟骨骨折35例,合并舟骨月骨周围脱位8例;三角骨骨折3例;大多角骨骨折1例。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 结论: 螺旋CT薄层MPR是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腕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腕关节损伤、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006, 15(3):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作物根系观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代表意义分别种植在3种不同生长基质共九个花盆中的三种作物,将作物根系连同基质、花盆一起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把获得的作物根系图像的容积数据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机器设备所附带的图像后处理软件MIP、SSD、MPR、VR对图像进行成像。经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CT专职医生和两位植物根系研究人员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植物根系原位形态构型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一种原位、快速、准确、无损观察作物根系构形的方法;几种CT成像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法图像效果最好。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作物根系观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代表意义分别种植在3种不同生长基质共九个花盆中的三种作物,将作物根系连同基质、花盆一起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把获得的作物根系图像的容积数据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机器设备所附带的图像后处理软件MIP、SSD、MPR、VR对图像进行成像。经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CT专职医生和两位植物根系研究人员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植物根系原位形态构型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一种原位、快速、准确、无损观察作物根系构形的方法;几种CT成像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法图像效果最好。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作物根系观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代表意义分别种植在3种不同生长基质共九个花盆中的三种作物,将作物根系连同基质、花盆一起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把获得的作物根系图像的容积数据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机器设备所附带的图像后处理软件MIP、SSD、MPR、VR对图像进行成像。经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CT专职医生和两位植物根系研究人员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植物根系原位形态构型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一种原位、快速、准确、无损观察作物根系构形的方法;几种CT成像方法中,以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法图像效果最好。
2006, 15(4): 22-2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 结果 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 结论 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 结果 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 结论 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 结果 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 结论 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2007, 16(4): 38-43.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2010, 19(4): 85-90.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PMN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6例IPMN病例中,主胰管型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7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6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IPMN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PMN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6例IPMN病例中,主胰管型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7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6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IPMN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PMN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6例IPMN病例中,主胰管型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7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6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IPMN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2011, 20(1): 99-106.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摘要: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2019, 28(4): 513-518.
DOI: 10.15953/j.1004-4140.2019.28.04.14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导致的、以关节红肿热痛为急性表现的、可往慢性发展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伴发多种严重疾病,对健康造成较严重影响。本文介绍双能量CT成像原理在急性痛风中的诊断价值,慢性痛风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目前已知伪影情况和相对应措施。
摘要: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导致的、以关节红肿热痛为急性表现的、可往慢性发展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伴发多种严重疾病,对健康造成较严重影响。本文介绍双能量CT成像原理在急性痛风中的诊断价值,慢性痛风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目前已知伪影情况和相对应措施。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导致的、以关节红肿热痛为急性表现的、可往慢性发展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伴发多种严重疾病,对健康造成较严重影响。本文介绍双能量CT成像原理在急性痛风中的诊断价值,慢性痛风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目前已知伪影情况和相对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