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1卷 第4期
摘要:
目的 提高CT衬度的分辨率。30年来,医学CT经历了原始的第一代CT发展至目前第5代高分辨率CT和高速电子束CT,其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均有明显提高。但CT成像的衬度(密度)分辨率提高并不显著,而衬度分辨率与图像的灰度等级(灰阶)密切相关,是图像清晰度的重要参数。本文对应用双能量光子扫描吸收法以提高CT衬度(密度)分辨率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 提高CT衬度的分辨率。30年来,医学CT经历了原始的第一代CT发展至目前第5代高分辨率CT和高速电子束CT,其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均有明显提高。但CT成像的衬度(密度)分辨率提高并不显著,而衬度分辨率与图像的灰度等级(灰阶)密切相关,是图像清晰度的重要参数。本文对应用双能量光子扫描吸收法以提高CT衬度(密度)分辨率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
目的 研究工业CT对钎焊焊接试样内缺陷的检测灵敏度。方法 运用工业CT对发动机钎焊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结果 工业CT方法也适用于焊缝内部质量的检测。结论 可通过提高工业CT的空间分辨率以增强系统对缺陷的检测灵敏度。
目的 研究工业CT对钎焊焊接试样内缺陷的检测灵敏度。方法 运用工业CT对发动机钎焊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结果 工业CT方法也适用于焊缝内部质量的检测。结论 可通过提高工业CT的空间分辨率以增强系统对缺陷的检测灵敏度。
摘要:
根据射线检测的基本理论,推导出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图像的最佳放大倍数和最小检出缺陷公式,对实时成像检测工艺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射线检测的基本理论,推导出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图像的最佳放大倍数和最小检出缺陷公式,对实时成像检测工艺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
多层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全肝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成为可能。但具体应用中,要想获得满意的肝脏三期增强效果,技术因素和患者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科室影像服务器中抽取在线的肝脏三期增强影像资料26例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影像显示均无不满意评价,其中门脉期和实质期显示满意率均为100%,但动脉期显示满意率为65.4%。由此看出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难点在动脉期扫描时机的把握上,能否正确设置造影剂注射后的扫描延迟时间至关重要。文中对能够影响扫描延迟时间的因素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操作对策。
多层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全肝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成为可能。但具体应用中,要想获得满意的肝脏三期增强效果,技术因素和患者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科室影像服务器中抽取在线的肝脏三期增强影像资料26例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影像显示均无不满意评价,其中门脉期和实质期显示满意率均为100%,但动脉期显示满意率为65.4%。由此看出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难点在动脉期扫描时机的把握上,能否正确设置造影剂注射后的扫描延迟时间至关重要。文中对能够影响扫描延迟时间的因素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操作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颜面部位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中的检查价值。材料和方法 选择29例复杂部位骨折病人,应用GELightSpeed,Plus型MSCT机检查及ADW4.0型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 MSCT可逼真显示复杂结构的解剖及病理解剖,对隐匿性骨折线及小骨片的移位显示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结论: MSCT在复杂部位骨折检查中有明显优势。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颜面部位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中的检查价值。材料和方法 选择29例复杂部位骨折病人,应用GELightSpeed,Plus型MSCT机检查及ADW4.0型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 MSCT可逼真显示复杂结构的解剖及病理解剖,对隐匿性骨折线及小骨片的移位显示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结论: MSCT在复杂部位骨折检查中有明显优势。
摘要: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摘要:
目的: 通过X线CT表现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5例纵隔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纵隔肿瘤的X线征象及CT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65例纵隔肿瘤全部行X线及CT检查,共中56例行CT增强扫描,对照分析了肿瘤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总结了X线及CT表现的规律。结果: 位于前纵隔肿瘤者49例,位于中纵隔者9例,位于后纵隔者7例。形态呈椭圆形者35例,呈圆形者21例,呈不规则者9例。边缘部分呈“弧形”并钙化者5例,气管受压者13例。肿瘤全部显示者62例,部分显示者3例。边界清晰者61例,密度均匀者29例,CT值29-36Hu。呈低密度者27例,CT值8-20Hu。呈混杂密度者10例,CT值20-127Hu。结论: 目前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应以X线与CT检查相结合,有互补性,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并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目的: 通过X线CT表现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5例纵隔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纵隔肿瘤的X线征象及CT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65例纵隔肿瘤全部行X线及CT检查,共中56例行CT增强扫描,对照分析了肿瘤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总结了X线及CT表现的规律。结果: 位于前纵隔肿瘤者49例,位于中纵隔者9例,位于后纵隔者7例。形态呈椭圆形者35例,呈圆形者21例,呈不规则者9例。边缘部分呈“弧形”并钙化者5例,气管受压者13例。肿瘤全部显示者62例,部分显示者3例。边界清晰者61例,密度均匀者29例,CT值29-36Hu。呈低密度者27例,CT值8-20Hu。呈混杂密度者10例,CT值20-127Hu。结论: 目前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应以X线与CT检查相结合,有互补性,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并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摘要:
目的 本文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搜集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男70例,女30例。回顾性分析CT表现。结果 CT表现,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腰椎小关节间隙狭窄侧隐窝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缺损表面毛糙,腰椎小关节不对称,部分病例出现小关节半脱位及关节腔真空征,腰椎小关节角增大。结论 CT可充分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目的 本文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搜集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男70例,女30例。回顾性分析CT表现。结果 CT表现,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腰椎小关节间隙狭窄侧隐窝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缺损表面毛糙,腰椎小关节不对称,部分病例出现小关节半脱位及关节腔真空征,腰椎小关节角增大。结论 CT可充分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摘要:
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体、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 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体、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 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在栾川铅锌矿的物探工作中,采用了电阻率层析成像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法采用温纳装置或偶极装置,电极数量和极距视情况而定,主要调查工作区内隐伏构造情况。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测深法,最小AB/2距为3M,最大AB/2距为500M,主要研究激电测深参数的变化规律。对于含矿构造而言,激电参数呈异常高值反映,视极化率在15~40%,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具有快速而准确的特点,在探矿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栾川铅锌矿的物探工作中,采用了电阻率层析成像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法采用温纳装置或偶极装置,电极数量和极距视情况而定,主要调查工作区内隐伏构造情况。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测深法,最小AB/2距为3M,最大AB/2距为500M,主要研究激电测深参数的变化规律。对于含矿构造而言,激电参数呈异常高值反映,视极化率在15~40%,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具有快速而准确的特点,在探矿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
目的: 为提高瞬变电磁探测精度,提出用反射系数作为特征量来对地下电性分界面成像,给出了方法的数学模型和实现步骤。并给出从实测数据中提取反射系数,对电性界面实现成像的思路。资料和方法 由野外实测资料出发,在频率域内用数字滤波技术计算波阻抗,再通过域的变换在时间域内建立含有反射系数的方程组。结果 最终后通过线性规划法求出反射系数,并以此值为参数来绘制成像断面。结论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例的应用结果表明方法正确、有效。方法本身提高了瞬变电磁对电性层的分辨能力。
目的: 为提高瞬变电磁探测精度,提出用反射系数作为特征量来对地下电性分界面成像,给出了方法的数学模型和实现步骤。并给出从实测数据中提取反射系数,对电性界面实现成像的思路。资料和方法 由野外实测资料出发,在频率域内用数字滤波技术计算波阻抗,再通过域的变换在时间域内建立含有反射系数的方程组。结果 最终后通过线性规划法求出反射系数,并以此值为参数来绘制成像断面。结论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例的应用结果表明方法正确、有效。方法本身提高了瞬变电磁对电性层的分辨能力。
摘要:
目的 将电阻率层析成像应用于探测潜伏断层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了断层和地下水的一些基本电阻率分布特征,这对于工程物探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特征。但是,根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电阻率分布,通常难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层,这是因为两者不仅都具有低电阻率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相似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资料和方法 运用电阻率层析图像的数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断层会呈现如下特征:1)由于孔隙度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表现出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它们既可以出现在浅部盖层中,也可以存在于深部基岩中。特别是在深部区域,它们尤为明显;2)它们还呈现出高角度的线性梯度带,在该梯度带两边的电阻率结构出现整体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上盘表现出低阻或/和班驳状的高阻和低阻扰动区,而下盘则为完整的高阻区,这与逆冲断层正好相反;3)与断层有关的电阻率异常区常常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水平连续性,并且可以追踪异常区附近的精细电性结构。而地下水的电阻率特征为:1)如果没有裂隙,地表水所引起的低阻区非常浅,即使存在丰富的水源以及高孔隙度的砾岩和中粗砂。一般情况下,其底端深度不超过强风化区;2)地下水的电阻率值非常低,特别在高矿化度的地区。地下水,包括岩溶水和砂岩水,的电阻率总显示出局部水平延伸或/和面团状特征;3)地下水层的深度朝某个固定方向逐渐增加,并且其电阻率图像会随季节而变;4)一般情况下,在水下渗的地区,会出现降水漏斗,其上部为高阻,而下部为低阻,从而便形成了“Y”或“V”字型的典型结构。结果利用上述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结论 仅依靠电阻率层析图像,可能极难准确地区分断层和裂隙水,这是因为裂隙水不但可能具有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而且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水平连续性。还有,由于电阻率层析成像较差的垂直分辨率,难以精确确定断层的上端点位置,所以结合其它的物探手段如钻探和浅层地震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将电阻率层析成像应用于探测潜伏断层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了断层和地下水的一些基本电阻率分布特征,这对于工程物探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特征。但是,根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电阻率分布,通常难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层,这是因为两者不仅都具有低电阻率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相似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资料和方法 运用电阻率层析图像的数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断层会呈现如下特征:1)由于孔隙度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表现出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它们既可以出现在浅部盖层中,也可以存在于深部基岩中。特别是在深部区域,它们尤为明显;2)它们还呈现出高角度的线性梯度带,在该梯度带两边的电阻率结构出现整体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上盘表现出低阻或/和班驳状的高阻和低阻扰动区,而下盘则为完整的高阻区,这与逆冲断层正好相反;3)与断层有关的电阻率异常区常常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水平连续性,并且可以追踪异常区附近的精细电性结构。而地下水的电阻率特征为:1)如果没有裂隙,地表水所引起的低阻区非常浅,即使存在丰富的水源以及高孔隙度的砾岩和中粗砂。一般情况下,其底端深度不超过强风化区;2)地下水的电阻率值非常低,特别在高矿化度的地区。地下水,包括岩溶水和砂岩水,的电阻率总显示出局部水平延伸或/和面团状特征;3)地下水层的深度朝某个固定方向逐渐增加,并且其电阻率图像会随季节而变;4)一般情况下,在水下渗的地区,会出现降水漏斗,其上部为高阻,而下部为低阻,从而便形成了“Y”或“V”字型的典型结构。结果利用上述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结论 仅依靠电阻率层析图像,可能极难准确地区分断层和裂隙水,这是因为裂隙水不但可能具有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而且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水平连续性。还有,由于电阻率层析成像较差的垂直分辨率,难以精确确定断层的上端点位置,所以结合其它的物探手段如钻探和浅层地震勘探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