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140
CN 11-3017/P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23-05期封面+目录+寄语
2023, 32(5)
PDF(10)
摘要: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与CT特征
张怡梦, 刘梦珂, 张晓杰, 郝琪, 张妍, 李兴鹏, 张明霞, 刘晓燕, 王仁贵
2023, 32(5): 579-585. doi: 10.15953/j.ctta.2023.033
摘要(99) HTML(61) PDF(13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确诊的重型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 d和≥7 d)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性。结果:52例重型COVID-19患者中,年龄范围约53~97岁,中位年龄为80岁,男34例,女18例,且33例(63.5%)合并基础疾病,其中肺部疾病2例(3.8%),糖尿病6例(11.5%)、高血压18例(34.6%)、冠心病16例(30.8%)、脑血管疾病7例(13.5%)、恶性肿瘤4例(7.7%)、免疫疾病4例(7.7%);患者主要症状有发热44例(84.6%)、咳嗽43例(82.7%)、肌痛2例(3.8%)、咽痛19例(36.5%)、胸闷9例(17.3%)、腹泻2例(3.8%)、纳差3例(5.8%)。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累及部位、病变大小等CT表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COVID-19以老年男性多见,多合并基础疾病,CT特征为短期内多累及气管,发病时间较长者血管受累多见。
深度学习定量测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后的分析
赵建华, 梁丹艳, 吕高星, 闫昕, 刘宇, 王晓兰, 柴军
2023, 32(5): 587-594. doi: 10.15953/j.ctta.2023.044
摘要(105) HTML(52) PDF(11)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定量测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胸部CT炎性病灶的特征,预警重症的发生,提高对COVID-19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7例首次确诊为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男276例,女201例,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比较两组病例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7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全肺及各肺叶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高于A组。A组病灶以右肺下叶为主,占比高于其它肺叶,达3.32%;其次为左肺下叶,占比为2.08%;左肺上叶病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仅为0.25%。A组部分患者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无病灶。B组病灶呈双肺分布,各肺叶均有;其中以右肺下叶、左肺下叶分布为主,占比最高,分别为57.86% 和54.76%;右肺中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为34.73%。各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A组以密度为 -570~-470 HU病灶为主,占比达13.89%;其次为 -470~-370 HU,占比为11.07%;密度为30~70 HU实性病灶及密度为 -70~30 HU较少,占比仅3.22% 和4.75%。B组大部分呈磨玻璃密度影,以病灶密度为 -570~-470 HU、-470~-370 HU与 -370~-270 HU为主,占比分别为13.18%、12.58%、12.52%;密度为 -570~-470 HU的病灶占比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密度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高于A组,呈病灶密度越高,B组占比较A组越高的趋势。结论:感染病灶体积较大、实性成分较多及多种CT征象并存常提示肺部炎症较重,容易进展为重症,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定量测量有助于评估COVID-19预后及预警重症。
人工智能定量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病毒变异株CT特征
张凯, 柴军, 刘瑞, 赵建华, 王璟琛
2023, 32(5): 595-602. doi: 10.15953/j.ctta.2023.043
摘要(109) HTML(63) PDF(15)
摘要:
目的:人工智能(AI)定量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日至2022年4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的294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及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222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首次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分为Delta组和Omicron组,应用推想预测肺部感染辅助诊断软件进行定量计算,比较分析组间CT影像学征象及CT定量数据。结果:磨玻璃斑片影、磨玻璃结节影、索条、实变、铺路石征、小叶间隔增厚及病灶内增粗血管影等影像学征象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micron组病灶分布较Delta组更容易出现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Delta组的全肺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右肺中叶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均高于Omicron组;Delta组患者病灶分布于 -570~-470 HU体积、-470~-370 HU体积、-370~-270 HU体积、-270~-170 HU体积均高于Omicron组。结论: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肺炎早期CT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Omicron组高,Omicron组病灶分布较Delta组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的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人工智能肺炎辅助诊断系统对COVID-19患者定量评估肺炎感染区域体积及体积占比,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
不同年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T表现分析
赵建华, 梁丹艳, 王晓兰, 柴军
2023, 32(5): 603-611. doi: 10.15953/j.ctta.2023.045
摘要(105) HTML(76) PDF(13)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不同年龄人群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275例,女201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0~45岁)33人、B组(45~60岁)72人、C组(60~75岁)203人、D组(75岁以上)168人,共4组,比较4组病例胸部CT病灶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密度和病灶分布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病例双肺下叶病灶最为多见,A组病灶多位于单侧肺,C组和D组病灶以双肺分布多见。各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随年龄增大呈递增趋势,且分布均以双肺下叶为主,其中A、C和D组均以右肺下叶最为常见且体积及体积占比最大,B组以左肺下叶病灶体积及占比较大;与A组比较,C组各项指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左肺上叶病灶体积与A组比较明显增大,占比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大,余D组全肺及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左肺下叶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较A、B和C组均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为主,A组以纯磨玻璃密度最多见,混合磨玻璃密度次之,实变密度少见;D组病灶以实变密度较多见,大多呈混合磨玻璃密度;B和C组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实变密度病灶出现情况介于A组和D组之间;各组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密度为主,CT值区间以 -570 ~-470 HU及 -470 ~ -370 HU为主,D组各CT值区间病灶体积均较A、B和C组高,体积占比均较A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熟悉不同年龄人群胸部CT特征可使临床诊疗工作更具针对性,可为COVID-19病情监测以及个体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的胸部CT表现
王杏, 袁丽波, 王伟, 柳娇娇, 张岩岩, 李宏军, 陈步东
2023, 32(5): 613-620. doi: 10.15953/j.ctta.2023.054
摘要(178) HTML(154) PDF(9)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特征性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的胸部CT资料及不同预后。结果:收集纳入研究对象27例,病原学检查显示:13例患者分离出细菌,2例患者为真菌,其余12例同时分离出细菌和真菌。27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均为双肺多发病变;除6例表现为单纯典型新冠病毒感染的胸部CT特点以外,其余21例患者表现为散在或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混合密度影、以肺段或肺叶分布的片状及斑片状实变影,部分可见散在结节影或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内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和“血管增粗征”,实变影内可见空气支气管气像,多伴有胸腔积液,少数病例可见肺气囊,散在病例可见淋巴结轻度肿大。根据不同预后分为存活6例,死亡21例,死亡患者的肺部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实变影比例高于生存患者,其余影像学征象无明显统计学差。结论: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多为混合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无特定部位分布的磨玻璃及混合密度影、实变影、结节影,多伴有胸腔积液,少部分可见肺气囊、胸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仍可见铺路石征及血管增粗征,呈现出新冠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的混合性、多样性影像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转归与CT表现相关性研究
柴军, 梁丹艳, 王晓兰, 赵建华
2023, 32(5): 621-626. doi: 10.15953/j.ctta.2023.048
摘要(238) HTML(48) PDF(6)
摘要:
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F.7感染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胸部CT表现差异,提高对近期COVID-19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奥密克戎BF.7毒株不同临床转归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点,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A组103例,男65例,女38例,平均年龄(73.98±11.53)岁,B组23例,B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73.43±12.53)岁;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胸部CT病灶分布、密度,累及肺叶情况的差异。结果:12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病灶在左肺上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双肺中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病灶均以磨玻璃阴影、实变为主,范围较A组大。结论:中型COVID-19转为重症患者的胸部CT表现有别于未转为重症者,分析其影像特点,可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的CT表现演变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刘瑞, 武婷婷, 勾少波, 薛瑞红, 贾燕茹, 柴军
2023, 32(5): 627-635. doi: 10.15953/j.ctta.2023.059
摘要(68) HTML(59) PDF(3)
摘要: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特点,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75例原始株、130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和562例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不同毒株CT表现及变化规律。结果:Omicron组中的轻型患者比例(499例,88.79%)明显多于原始株组(9例,12.00%)和Delta组(47例,36.15%)。相对于原始株组,Delta组轻型患者发生率较高(47例,36.15% vs.9例,12.00%),重症发生率较低(14例,16.87% vs.19例,28.79%)。96.97%(64例)原始株组病例,93.98%(78例)Delta组病例,98.41%(62例)Omicron组病例初次CT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磨玻璃影形态和分布方面,19.05%(12例)Omicron组病例表现为腺泡结节磨玻璃影,明显多于原始株组(3.03%,2例)及Delta组(3.61%,3例),3组病例病灶主要沿胸膜下分布,但Omicron组较原始株组及Delta组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比例更高。在伴随征象方面,初次CT中伴随实变和条索比例较低,原始株组、Delta组及Omicron组病例伴随实变比例分别为3.03%(2例),6.02%(5例)和5.00%(1例);伴随条索比例分别为12.12%(8例),15.66%(13例)和20.00%(4例)。原始株组和Delta组病程中病灶影像学表现会出现变化,原始株组39.39%(26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53.03%(35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Delta组44.58%(37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61.45%(5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Omicron组34.38%(1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71.88%(23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二者同样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原始株组、Delta组和Omicron组病例病灶明显吸收距发病时间中位天数分别为16、16和9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变随临床病程的演变规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程判定和疾病管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发热门诊首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分析
刘晓燕, 鲍中英, 段淑红, 张捷, 张明霞, 孙莹, 李玲, 王仁贵
2023, 32(5): 636-644. doi: 10.15953/j.ctta.2023.149
摘要(24) HTML(9)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门诊首诊时的临床特征和肺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就诊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中型组101例,重型危重型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胸部薄层平扫CT(HRCT)检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性。结果: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相比,①基线特征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年龄更高(66.05±14.38 vs. 77.90±13.12),首诊时病程更短(5.40±3.81 vs. 3.97±3.12),血氧饱和度(SPO2)更低(97.88±1.73 vs. 92.92±4.01),体温峰值(Tmax)更高(38.32±0.66 vs. 38.68±0.63);②肺部 CT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18.85±13.51 vs. 34.41±19.34);③血常规+CRP实验室检查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CRP更高(29.42±26.93 vs. 80.67±48.01),淋巴细胞计数(LYM)更低(1.64±0.68 vs. 0.95±0.64),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高(NLR)(3.48±2.46 vs. 9.36±1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0,95%CI 1.006~1.181)、肺炎容积半定量(OR=1.086,95%CI 1.086~1.019)和SPO2(OR=0.261,95%CI 0.089~0.762)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P(OR=1.054,95%CI 1.023~1.087)和LYM(OR=0.039,95%CI 0.04~0.391)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首诊时病程更短、SPO2更低、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CRP升高、LYM下降与后期发展至新冠感染重型危重型相关,需要早期识别。
不同年龄新冠肺炎患者CT表现及动态分析
刘梦珂, 张怡梦, 李兴鹏, 张晓杰, 张妍, 郝琪, 李玲, 杜常月, 王仁贵
2023, 32(5): 645-651. doi: 10.15953/j.ctta.2023.034
摘要(163) HTML(93) PDF(8)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平扫CT对不同年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次诊断及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1月6日确诊新冠肺炎并行胸部薄层CT检查患者52例,所有患者1个月内再次行胸部CT复查,并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同时观察所有患者CT复查的情况。结果:52例患者肺部病变中,24例累及气道(46.2%)、21例累及血道(40.4%)。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部位(单/双肺、气道)、树芽、大片形态、纤维条索、间质性改变、胸膜增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例患者中,复查CT显示病变进展者18例,表现为范围增大者18例(100%)、实变加重者7例(38.9%)、GGO加重者14例(77.8%)、胸腔积液增多者6例(33.3%);复查CT显示病变缓解者34例,其中范围减小者31例(91.2%)、密度变淡者6例(17.6%)、纤维机化12例(35.3%)、完全吸收2例(5.9%)、胸腔积液减少4例(11.8%)。结论:新冠肺炎患者CT表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影像表现不同,60岁以上患者在累及双肺、气道,大片状GGO形态,合并纤维条索,间质性改变以及胸膜增厚上较60岁以下患者更多。治疗后肺部病变变化较快,多数患者可吸收缩小、密度变淡或纤维机化,少数患者范围增大、实变或GGO加重、并出现胸腔积液等。胸部平扫CT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估新冠肺炎。
有无基础病的COVID-19患者CT表现比较分析
张妍, 黄瑞彬, 段永利, 刘薇, 李玲, 郝琪, 李兴鹏, 刘梦珂, 张怡梦, 孙小丽, 刘晓燕, 王仁贵
2023, 32(5): 652-658. doi: 10.15953/j.ctta.2023.030
摘要(80) HTML(41) PDF(7)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病和未合并基础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于2022年11月16日至2022年12月16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153例。患者均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根据或者有无基础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合并基础病患者42例,未合并基础病患者11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咳嗽、双肺分布、弥漫性分布、肺内蜂窝样改变、斑片状分布、大片状分布、束带样分布、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多见,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病灶,病灶类型以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及GGO为著。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在蜂窝样改变、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较未合并基础病的患者更多。胸部薄层CT扫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糖尿病患者肺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RCT特点
梁玉红, 钟溪溪, 姚新群, 黄诗淇, 骆丽安, 吕亚萍
2023, 32(5): 659-665. doi: 10.15953/j.ctta.2023.031
摘要(70) HTML(40) PDF(7)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HRCT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4日至2023年1月10日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异常的患者584例,男359例、女225例,年龄范围60~99岁,平均年龄(76±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25例,非糖尿病359例;比较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表现不同;定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7d为急性期,363例入组患者,分析急性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HRCT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两组肺内病变在发病部位、分布、形态及伴随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变在密度(细网格、病变密度不均匀)及病变边缘(病变边缘模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糖尿病组的肺部影像网格、不均匀和模糊征象显著高于有糖尿病组。其中细网格影:糖尿病组54例(24%),非糖尿病组127例(35.38%);密度不均匀:糖尿病组181例(80.44%),非糖尿病组313例(87.19%);边缘模糊:糖尿病组205例(91.11%),非糖尿病组344(95.82%)。急性期糖尿病组患者肺内网格影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患者,糖尿病组35例(24.65%),非糖尿病组82例(3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肺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HRCT病变渗出为主、密度均匀、边缘清晰,较非糖尿病组间质改变不明显。
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薄层CT特征分析
李兴鹏, 袁辉, 杜常月, 刘晓燕, 李玲, 刘梦珂, 张怡梦, 张妍, 郝琪, 段淑红, 王仁贵
2023, 32(5): 667-674. doi: 10.15953/j.ctta.2023.026
摘要(64) HTML(58) PDF(6)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CT特征分析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5日至2022年12月17日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薄层CT平扫图像显示有病变累及血管的患者73例,所有患者有完整的胸部薄层CT平扫资料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60岁和≤60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青壮年组,观察所有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COVID-19患者中,青壮年组和老年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如下:病变分布中央血管周、病变大小10~30 mm、病变大小>30 mm、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30%、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50%(白肺)、病变形态大片状、病变优势类型腺泡样、血管扭曲、血管周缘模糊、树芽征、粗大纤维索条。结论:①胸部薄层 CT平扫可明确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病变数量、位置、累及部位、范围、血管异常和病变类型,对COVID-19血管异常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②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对于发现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COVID-19累及血管的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③COVID-19相关性“血管增粗”既可以是血管本身管径的增粗,也可以由血管周围间质炎性水肿造成。
胸部薄层CT平扫对于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郝琪, 刘晓燕, 张妍, 李兴鹏, 张怡梦, 刘梦珂, 张晓杰, 李玲, 郭佳, 杜常月, 孙莹, 霍萌, 张明霞, 刘薇, 段永利, 段淑红, 王仁贵
2023, 32(5): 675-683. doi: 10.15953/j.ctta.2023.041
摘要(103) HTML(111) PDF(3)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我院感染科诊断为COVID-19的1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非重症组和重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肺部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合并糖尿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重症组(45.8%)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组(25.5%);两组间性别、年龄、平均病程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病变数量、对称性分布、周围为主分布、弥漫分布、边缘模糊、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铺路石征、拱廊征以及煎蛋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的病灶数量>10个、弥漫分布、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铺路石征、拱廊征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组,而非重症组的周围为主分布、边缘模糊以及煎蛋征的发生率高于重症组。结论:胸部薄层CT平扫能够明确新冠患者肺部异常影像学表现,评估病变的数量、分布范围及形态特点,合并基础病、病变数量、分布特点、边缘模糊、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及铺路石征、拱廊征、煎蛋征等特殊征象能有效提示COVID-19分型,为COVID-19的诊治提供更多影像依据。
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社区获得性肺炎鉴别诊断分析
康兆庭, 欧阳雪晖, 柴军
2023, 32(5): 685-694. doi: 10.15953/j.ctta.2023.079
摘要(55) HTML(29) PDF(4)
摘要: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全自动标注病变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开发准确快速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人工智能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患者及347例其他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COVID-19与其他肺炎分类;在人工智能肺分割提取后将异常的CT图像特征降维,输入几种经典强化机器学习模型、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和注意力多示例学习(Attention-MIL)深层神经网络架构中,模型诊断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精确召回率(PR)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经典机器学习模型中K邻近算法(KNN)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外部测试集上的AUC值和平均精度(AP)值分别为0.79和0.89,平衡F分数(F1)值为0.76,准确率为0.75,敏感性为0.76,精确率为0.77;经典的3D CNN在外部测试集上效果良好,AUC值和AP值分别为0.64和0.82,F1值为0.71,准确率为0.78,敏感性为0.66,精确率为0.62;Attention-MIL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上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AUC值和AP值分别为0.85和0.94,F1值达到0.82,准确率为0.92,敏感性为0.74,精确率为0.76。结论:与强化影像组学和3D CNN模型相比,深度学习Attention-MIL模型在鉴别诊断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上表现出更高的效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
刘蓉辉, 何磊, 叶玉芳, 张淑倩, 陈英敏
2023, 32(5): 695-701. doi: 10.15953/j.ctta.2023.047
摘要(89) HTML(48) PDF(6)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113例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COVID-19患者不同时期的CT征象,观察其变化趋势。32例患者行1次CT检查,41例行CT检查2次,20例行CT检查3次,15例行CT检查4次,5例行CT检查5次。本组113例患者共行CT检查259次。其中早期(新冠感染 7 d以内)32例患者CT检查32次,进展期(新冠感染8~30 d)74例患者CT检查87次,转归期(新冠感染12~57 d)89例患者CT检查140次。分析患者每次CT特点。结果:早期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26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6次。进展期磨玻璃密度影32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55次。转归期48次磨玻璃密度影,90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112例患者为多叶多发病灶,其中1例在转归期为单叶多发病灶。早期胸膜下分布13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19次。进展期胸膜下分布24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63次。转归期胸膜下分布48次,2次完全吸收好转,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90次。早期磨玻璃密度影内小叶间隔增粗32次,病灶内血管增粗32次。进展期病灶内小叶间隔增粗8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87次。转归期小叶间隔增粗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1次,48次伴条索影。早期1次支气管气充气征,进展期6次胸腔积液,6次支气管充气征,3次肺气肿,转归期2次支气管充气征,1次胸腔积液。结论:不同时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特点有所差别,了解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