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2卷 第1期
摘要: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并据此反演区域尺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果发现:区域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地壳比大兴安岭薄,地壳厚度与地形吻合表明这些地区基本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辽东隆起和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呈反相关,表明这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构造改造过程中。在80 km深度之下,波速分布则呈现与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向展布。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南北两侧横波速分布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且南侧的东西两部分复杂程度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区域受太平洋俯冲体系冲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可能仍有古亚洲洋板片残留。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并据此反演区域尺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果发现:区域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地壳比大兴安岭薄,地壳厚度与地形吻合表明这些地区基本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辽东隆起和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呈反相关,表明这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构造改造过程中。在80 km深度之下,波速分布则呈现与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向展布。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南北两侧横波速分布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且南侧的东西两部分复杂程度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区域受太平洋俯冲体系冲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可能仍有古亚洲洋板片残留。
摘要:
为解决浅地层剖面数据噪声多、分辨率低问题,本文将环形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应用于浅地层剖面资料的去噪,实现智能去噪。首先,选择具有特殊对称生成对抗网络循环机制以及“循环一致性”损失的环形生成对抗性网络,并对其进行结构改进,提升网络学习和训练的性能。然后,基于优化的浅地层剖面样本集训练网络,实现对于浅地层剖面数据随机噪声的去除,提升数据的信噪比。通过对实验和实际资料的试算,以及与传统带通滤波方法的对比,验证本文方法对浅地层剖面数据去噪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为解决浅地层剖面数据噪声多、分辨率低问题,本文将环形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应用于浅地层剖面资料的去噪,实现智能去噪。首先,选择具有特殊对称生成对抗网络循环机制以及“循环一致性”损失的环形生成对抗性网络,并对其进行结构改进,提升网络学习和训练的性能。然后,基于优化的浅地层剖面样本集训练网络,实现对于浅地层剖面数据随机噪声的去除,提升数据的信噪比。通过对实验和实际资料的试算,以及与传统带通滤波方法的对比,验证本文方法对浅地层剖面数据去噪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摘要:
为准确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有效支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疆哈密某矿集区利用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联合进行物探勘查,对地下含水层与隔水层进行预判。经验证,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的组合,有效指导水文钻探施工,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为准确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有效支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疆哈密某矿集区利用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联合进行物探勘查,对地下含水层与隔水层进行预判。经验证,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的组合,有效指导水文钻探施工,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二次曲面工件在工业中比较常见,为测量物体内部的二次曲面,本文采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获取物体的断层图像序列,利用U-net图像分割网络获得断层图像上的目标区域,对分割结果的边缘进行检测和曲线拟合并堆叠成三维点集,通过曲面拟合获取物体曲面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边界提取和界面参数的拟合工作,拟合误差在1% 以内,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改进。
二次曲面工件在工业中比较常见,为测量物体内部的二次曲面,本文采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获取物体的断层图像序列,利用U-net图像分割网络获得断层图像上的目标区域,对分割结果的边缘进行检测和曲线拟合并堆叠成三维点集,通过曲面拟合获取物体曲面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边界提取和界面参数的拟合工作,拟合误差在1% 以内,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改进。
2023, 32(1): 43-54.
DOI: 10.15953/j.ctta.2022.015
摘要:
三维成像技术辅助骨科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能够提高手术精确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基于三维数据的传统外科导航系统需要预先术前采图,再经过图片导入和人工配准,使得手术步骤愈加繁琐,且患者在采图和手术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新的配准误差,导致精确度的降低。鉴于这一需求,本文设计一种基于DICOM协议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能将手术机器人和CT连接,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CT采图,为当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支持三维C臂与手术机器人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也可传输运动控制指令,达到设备相互协作的效果。根据以上设计,协议以一影医疗的3D C-arm和模拟手术机器人为实验环境,对协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RoboLINK协议能够有效完成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任务,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维成像技术辅助骨科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能够提高手术精确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基于三维数据的传统外科导航系统需要预先术前采图,再经过图片导入和人工配准,使得手术步骤愈加繁琐,且患者在采图和手术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新的配准误差,导致精确度的降低。鉴于这一需求,本文设计一种基于DICOM协议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能将手术机器人和CT连接,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CT采图,为当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支持三维C臂与手术机器人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也可传输运动控制指令,达到设备相互协作的效果。根据以上设计,协议以一影医疗的3D C-arm和模拟手术机器人为实验环境,对协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RoboLINK协议能够有效完成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任务,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摘要:
电子顺磁共振成像(EPRI)是一种先进的氧成像技术。当前EPRI的瓶颈问题是扫描速度过慢,其原因是每个角度下的投影信号需要被重复采集几千次,以压制随机噪声。一种实现快速扫描的方法是减少投影信号的重复采集次数,然而这又使得投影信号信噪比降低,重建出来的图像噪声较大。为有效压制重建图像中的噪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多尺度、多拼接的(3MNet)图像去噪网络,以实现高精度快速EPRI成像。该网络由3个子网络构成。第1个子网络是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网络,其输出的特征图像与输入图像拼接以构成后端网络的输入;第2个子网络是3通道卷积网络;第3个子网络是多尺度卷积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3MNet网络可以实现EPRI图像的高精度去噪,进而实现快速成像。
电子顺磁共振成像(EPRI)是一种先进的氧成像技术。当前EPRI的瓶颈问题是扫描速度过慢,其原因是每个角度下的投影信号需要被重复采集几千次,以压制随机噪声。一种实现快速扫描的方法是减少投影信号的重复采集次数,然而这又使得投影信号信噪比降低,重建出来的图像噪声较大。为有效压制重建图像中的噪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多尺度、多拼接的(3MNet)图像去噪网络,以实现高精度快速EPRI成像。该网络由3个子网络构成。第1个子网络是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网络,其输出的特征图像与输入图像拼接以构成后端网络的输入;第2个子网络是3通道卷积网络;第3个子网络是多尺度卷积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3MNet网络可以实现EPRI图像的高精度去噪,进而实现快速成像。
2023, 32(1): 67-73.
DOI: 10.15953/j.ctta.2021.022
摘要: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2023, 32(1): 74-80.
DOI: 10.15953/j.ctta.2022.027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增强CT纹理分析技术联合机器学习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于本院手术并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患者,其中腺淋巴瘤组21例,混合瘤组19例。运用Mazda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最大层面ROI区;应用Fisher系数、POE+ACC、MI及三者联合应用(FPM)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纹理参数,通过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最后采用RDA、PCA和LDA、NDA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并分析不同算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纹理特征参数中腺淋巴瘤组的WavEnHH_s-4、GrVariance、45dgr_Fraction低于混合瘤组,WavEnLL_s-4、GrSkewness高于混合瘤组,且均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WavEnLL_s-4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为平衡,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7、84.2%、76.2%,具有良好诊断效能;RDA、PCA、LDA、NDA算法的误判率范围分别为30.0%~37.5%、30.0%~37.5%、7.5%~37.5%、5.0%~12.5%,其中误判率最低的是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为5.0%;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5.2%、94.7%、95.2%和94.7%,分类效能最佳。结论:增强CT纹理分析提取的最佳特征参数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间具有显著差异,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误判率最低,有助于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
目的:探究基于增强CT纹理分析技术联合机器学习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于本院手术并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患者,其中腺淋巴瘤组21例,混合瘤组19例。运用Mazda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最大层面ROI区;应用Fisher系数、POE+ACC、MI及三者联合应用(FPM)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纹理参数,通过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最后采用RDA、PCA和LDA、NDA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并分析不同算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纹理特征参数中腺淋巴瘤组的WavEnHH_s-4、GrVariance、45dgr_Fraction低于混合瘤组,WavEnLL_s-4、GrSkewness高于混合瘤组,且均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WavEnLL_s-4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为平衡,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7、84.2%、76.2%,具有良好诊断效能;RDA、PCA、LDA、NDA算法的误判率范围分别为30.0%~37.5%、30.0%~37.5%、7.5%~37.5%、5.0%~12.5%,其中误判率最低的是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为5.0%;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5.2%、94.7%、95.2%和94.7%,分类效能最佳。结论:增强CT纹理分析提取的最佳特征参数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间具有显著差异,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误判率最低,有助于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
摘要: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CBT能谱参数及影像特征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手术结果均无相关性;CBT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术中出血量呈强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术中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颅神经损伤呈中度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颅神经损伤呈强相关;40 keV是CBT供血动脉显示的最佳能级,CT值、SD、CNR及SNR均显著高于60 keV组及120 kVp like组,60 keV组CT值、噪声显著高于120 kVp like组,二者CNR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keV组主观评价分值最高,两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结论:①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GAPP评分无相关性;②CBT供血动脉数量是评估手术并发症重要参数之一,40 keV单能量图像可明显优化CBT供血动脉显示。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CBT能谱参数及影像特征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手术结果均无相关性;CBT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术中出血量呈强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术中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颅神经损伤呈中度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颅神经损伤呈强相关;40 keV是CBT供血动脉显示的最佳能级,CT值、SD、CNR及SNR均显著高于60 keV组及120 kVp like组,60 keV组CT值、噪声显著高于120 kVp like组,二者CNR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keV组主观评价分值最高,两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结论:①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GAPP评分无相关性;②CBT供血动脉数量是评估手术并发症重要参数之一,40 keV单能量图像可明显优化CBT供血动脉显示。
2023, 32(1): 90-96.
DOI: 10.15953/j.1004-4140-2023.32.01.10
摘要:
目的:明确CT在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57例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得出PTMC长径预测CLNM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T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PTMC CLNM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得出预测PTMC CLNM的最佳截断值为6 mm;单因素分析:咬饼征、微钙化、多灶癌、PTMC长径≥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咬饼征伴突出(OR=5.159,95% CI=1.137~23.400)、多灶癌(OR=2.734,95% CI=1.215~6.154)、PTMC长径≥6 mm(OR=3.259,95% CI=1.326~8.008)、男性(OR=3.776,95% CI=1.339~10.653)、年龄<45岁(OR=3.222,95% CI=1.419~7.777)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得出,约登指数=0.502时,诊断CLN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8.0%。结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PTMC CLNM;咬饼征伴突出、PTMC≥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上述类型患者,外科医师可考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目的:明确CT在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57例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得出PTMC长径预测CLNM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T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PTMC CLNM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得出预测PTMC CLNM的最佳截断值为6 mm;单因素分析:咬饼征、微钙化、多灶癌、PTMC长径≥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咬饼征伴突出(OR=5.159,95% CI=1.137~23.400)、多灶癌(OR=2.734,95% CI=1.215~6.154)、PTMC长径≥6 mm(OR=3.259,95% CI=1.326~8.008)、男性(OR=3.776,95% CI=1.339~10.653)、年龄<45岁(OR=3.222,95% CI=1.419~7.777)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得出,约登指数=0.502时,诊断CLN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8.0%。结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PTMC CLNM;咬饼征伴突出、PTMC≥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上述类型患者,外科医师可考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摘要:
目的:囊腔型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肺癌,在影像学上尚未被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其CT特征及临床病理,以提高对该类特殊类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确诊的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类型及CT图像特征。结果:病理类型:腺癌44例(86.27%),其中微浸润性腺癌7例(13.73%),浸润性腺癌35例(68.63%)(组织学类型:贴壁为主型11例(21.57%)、乳头状为主型8例(15.69%)、腺泡为主型15例(29.41%)且其中2例(3.92%)含微乳头成分占比大于20%,1例(1.96%)未分型),1例(1.96%)化疗后手术病理提示腺癌,1例(1.96%)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肺转移性腺癌;鳞癌5例(9.80%),其中角化性鳞状细胞癌3例(5.89%),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2例(3.92%);大细胞癌1例(1.96%),高级别粘液表皮样癌1例(1.96%)。病灶以外周分布为主40例(80.30%);平均直径为(4.7±2.7)cm,主体成分:囊腔伴磨玻璃成分20例(39.22%)、囊腔伴实性成分22例(43.14%)、囊腔伴混合成分9例(17.65%);Mario分型Ⅰ型24例(47.06%)、Ⅱ型8例(15.69%)、Ⅲ 型9(17.65%)、Ⅳ型10例(19.61%);囊腔壁不均匀42例(82.35%);病灶边缘分叶状28例(54.90%)、毛刺征14例(27.45%);病灶内分隔33例(64.71%)、内壁光滑36例(70.59%);与胸膜关系:胸膜牵拉24例(47.06%)、紧贴胸膜11例(21.57%);周围血管情况:血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血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16(31.37%);周围支气管情况:支气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支气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21例(41.18%)。结论: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征表现可做出肺癌的提示性诊断。
目的:囊腔型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肺癌,在影像学上尚未被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其CT特征及临床病理,以提高对该类特殊类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确诊的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类型及CT图像特征。结果:病理类型:腺癌44例(86.27%),其中微浸润性腺癌7例(13.73%),浸润性腺癌35例(68.63%)(组织学类型:贴壁为主型11例(21.57%)、乳头状为主型8例(15.69%)、腺泡为主型15例(29.41%)且其中2例(3.92%)含微乳头成分占比大于20%,1例(1.96%)未分型),1例(1.96%)化疗后手术病理提示腺癌,1例(1.96%)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肺转移性腺癌;鳞癌5例(9.80%),其中角化性鳞状细胞癌3例(5.89%),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2例(3.92%);大细胞癌1例(1.96%),高级别粘液表皮样癌1例(1.96%)。病灶以外周分布为主40例(80.30%);平均直径为(4.7±2.7)cm,主体成分:囊腔伴磨玻璃成分20例(39.22%)、囊腔伴实性成分22例(43.14%)、囊腔伴混合成分9例(17.65%);Mario分型Ⅰ型24例(47.06%)、Ⅱ型8例(15.69%)、Ⅲ 型9(17.65%)、Ⅳ型10例(19.61%);囊腔壁不均匀42例(82.35%);病灶边缘分叶状28例(54.90%)、毛刺征14例(27.45%);病灶内分隔33例(64.71%)、内壁光滑36例(70.59%);与胸膜关系:胸膜牵拉24例(47.06%)、紧贴胸膜11例(21.57%);周围血管情况:血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血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16(31.37%);周围支气管情况:支气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支气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21例(41.18%)。结论: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征表现可做出肺癌的提示性诊断。
2023, 32(1): 105-112.
DOI: 10.15953/j.ctta.2022.039
摘要: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标,可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标,可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3, 32(1): 113-120.
DOI: 10.15953/j.ctta.2022.141
摘要: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患者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性积聚(ANC)的影像特征,探讨影响ANC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AN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CT或MRI上观察ANC的影像特点,将其转归分为吸收组与包裹性坏死(WON)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ANC平扫CT均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其内见小灶性类圆形等、低密度混杂影(23例)及脂肪低密度影(22例);19例ANC在平扫MRI均呈T1混杂低信号、T2混杂较高信号,其内FS T2WI可见低信号碎片影。3例(9.7%)合并局部感染,12例(38.7%)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其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或线样强化。对31例ANP患者随访(中位137天)显示,12例(38.7%)ANC完全吸收,19例(61.3%)形成WON,吸收组与WON组在坏死是否累及胰腺、累及胰腺部位、坏死体积、MCTS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C在CT表现为不均匀液体密度,MRI呈不均匀信号影,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但其周边组织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改变。随访显示ANC可完全吸收或形成WON,并与多个影像因素相关。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患者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性积聚(ANC)的影像特征,探讨影响ANC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AN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CT或MRI上观察ANC的影像特点,将其转归分为吸收组与包裹性坏死(WON)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ANC平扫CT均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其内见小灶性类圆形等、低密度混杂影(23例)及脂肪低密度影(22例);19例ANC在平扫MRI均呈T1混杂低信号、T2混杂较高信号,其内FS T2WI可见低信号碎片影。3例(9.7%)合并局部感染,12例(38.7%)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其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或线样强化。对31例ANP患者随访(中位137天)显示,12例(38.7%)ANC完全吸收,19例(61.3%)形成WON,吸收组与WON组在坏死是否累及胰腺、累及胰腺部位、坏死体积、MCTS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C在CT表现为不均匀液体密度,MRI呈不均匀信号影,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但其周边组织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改变。随访显示ANC可完全吸收或形成WON,并与多个影像因素相关。
2023, 32(1): 121-129.
DOI: 10.15953/j.ctta.2021.049
摘要:
目的:比较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肺部小阴影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至2020年间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尘肺且合并肺气肿的患者96名,进行胸部CT检查及肺功能测定;采用64排螺旋CT(GE Optima CT 680)进行三维容量测量系统定量分析全肺、左右肺、各肺上中下肺野低衰减区容积百分比(LAV%),并根据全肺LAV% 将其分为A组:LAV%<15%,B组:LAV%15%~30%,C组:LAV%>30% 三组,分析肺气肿分布特点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将胸片评定小阴影密集度的标准应用于CT中得出CT图像的全肺、左右肺、上中下肺野小阴影密集度(SSD),并分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全肺SSD与FEV1、TLC、PEF、MEF75%、MEF25% 呈负相关,与RV/TLC呈正相关;全肺、左肺、右肺、及上中下肺野LAV% 与FEV1、FEV1%、DLCO、PEF、MEF75%、MEF50%、MEF25% 呈负相关,与RV、RV/TLC% 呈正相关;当LAV%>30% 时,即C组LAV% 与肺功能FEV1、FEV1%、DLCO、RV/TLC、PEF、MEF75%、MEF50%、MEF25% 间的相关性较A组和B组好;肺部小阴影密集度与肺通气功能、容积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弥散功能相关性较弱。结论: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均有一定相关性,但肺气肿较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相关性更好,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尘肺患者肺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比较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肺部小阴影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至2020年间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尘肺且合并肺气肿的患者96名,进行胸部CT检查及肺功能测定;采用64排螺旋CT(GE Optima CT 680)进行三维容量测量系统定量分析全肺、左右肺、各肺上中下肺野低衰减区容积百分比(LAV%),并根据全肺LAV% 将其分为A组:LAV%<15%,B组:LAV%15%~30%,C组:LAV%>30% 三组,分析肺气肿分布特点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将胸片评定小阴影密集度的标准应用于CT中得出CT图像的全肺、左右肺、上中下肺野小阴影密集度(SSD),并分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全肺SSD与FEV1、TLC、PEF、MEF75%、MEF25% 呈负相关,与RV/TLC呈正相关;全肺、左肺、右肺、及上中下肺野LAV% 与FEV1、FEV1%、DLCO、PEF、MEF75%、MEF50%、MEF25% 呈负相关,与RV、RV/TLC% 呈正相关;当LAV%>30% 时,即C组LAV% 与肺功能FEV1、FEV1%、DLCO、RV/TLC、PEF、MEF75%、MEF50%、MEF25% 间的相关性较A组和B组好;肺部小阴影密集度与肺通气功能、容积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弥散功能相关性较弱。结论: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均有一定相关性,但肺气肿较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相关性更好,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尘肺患者肺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 32(1): 131-138.
DOI: 10.15953/j.ctta.2023.006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摘要:
能谱CT可产生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基材料图像,所产生的基材料图像可用于组织成分和造影剂分布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且对成像物质分离、鉴别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能CT。能谱CT中双能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双能谱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的两物质分解、多物质分解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能谱CT可产生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基材料图像,所产生的基材料图像可用于组织成分和造影剂分布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且对成像物质分离、鉴别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能CT。能谱CT中双能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双能谱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的两物质分解、多物质分解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临床医师对于结直肠癌(CRC)患者个性化诊疗策略的进一步需求,CRC患者在确诊或病变转移时进行突变基因谱检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生物学特性,对CRC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有效预测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不同的影像学方法预测CRC基因突变状态的应用进行综述。
随着临床医师对于结直肠癌(CRC)患者个性化诊疗策略的进一步需求,CRC患者在确诊或病变转移时进行突变基因谱检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生物学特性,对CRC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有效预测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不同的影像学方法预测CRC基因突变状态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