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目的:</b< 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b<方法:</b< 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 <b<结果:</b< 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 <b<结论:</b< 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ulti-detect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方法 收集2002年-2003年间5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DCT(美国GE公司四排探测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美国惠普公司5500超声)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CT和超声检查前后2周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并以此为金标准,对MDCTA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54例患者中,42例患者显示56支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24例。30例SCA显示25例患者38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冠32支,右冠6支)。MDCT冠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法与SCA法检查结果一致性为:92.86%,X2检验:X2=0.5;0.5>P>0.25,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MDCT冠脉造影扫描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性冠心病的初步筛选手段,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目的:分析原发输尿管癌的CT表现,评价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原发输尿管癌患者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的影像表现,对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8例原发输尿管癌患者,发生于上段5例、中段12例、下段24例,7例为多发。28例可见输尿管梗阻,梗阻上段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和肾盂积水。结论: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准确评估原发输尿管癌的位置、形态、范围及周围组织改变,可靠、准确,可作为目前临床检查原发输尿管癌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副鼻窦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对连续188例门急诊颜面部外伤后疑似副鼻窦骨折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灰度重建(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DCT共显示副鼻窦骨折患者共69例,可以准确评估各副鼻窦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副鼻窦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颜面部外伤患者疑似副鼻窦骨折时应作为必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目的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射器抽吸与推注药液的概念,它以方便简捷的操作,准确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充分的配合发挥了64排螺旋CT高速、高效安全的检查过程。方法 美国GELightspeedVCT64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Missouri(XD2001)造影剂注射器,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的577例受检者选择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造影剂及生理盐水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 在预设注射剂量及速度进行增强扫描时,574例(99.48%)得到顺利检查及优质图像,3例(0.52%)检查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造成检查暂停,经过临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使用Ulrich造影剂注射器,操作方便,注射速度准确,造影剂用量少,减小了造影剂注射的风险,提高了影像质量,是64排螺旋CT的极佳搭配。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s。使用Perfusion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目的: 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SCTA对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煤炭总医院临床诊断和怀疑冠心病的心律不齐患者31例,在一个月内分别完成MSCT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图像(96.77%,30/31)均能达到诊断标准,MSCTA对于检出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88.46%、准确性87.74%、特异性87.50%、阳性预测值69.70%、阴性预测值84.34%;检出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98.51%、准确性91.51%、特异性89.22%、阳性预测值75.00%、阴性预测值88.78%。对MSCTA与DSA检出狭窄<50%、≥50%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进行χ2检验,χ2=0.879,P>0.05,二者无差异显著性;并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冠脉狭窄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763,P<0.01)。结论: 采用适当的扫描和后处理技术,MSCTA评估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狭窄病变的敏感性较高,与DSA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能鉴别斑块性质、诊断心肌桥,满足临床冠心病筛查的需要。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纳入20例SAPHO综合征年轻患者,行低剂量CT检查,应用2017年强直性脊柱炎CT韧带骨赘评分(CTSS)评估椎体边缘骨赘增生、骨质破坏分布特征以及椎体骨质硬化、骨质硬化伴破坏和许莫氏结节的分布特征,评估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异常。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提示全脊柱CT异常,145个椎体单位受累,以椎体前缘病变2.1%(68/3312)为主,对吻状病变9.9%(82/828)与非对吻状病变7.6%(63/828)在分布上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1个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诸病变颈椎、胸椎、腰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病变以胸腰段为主;CTSS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低剂量CT可准确反映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胸腰段前缘椎体骨赘形成的特征表现,CTSS无法反映病程。
目的:观察分析SAPHO综合征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征,增进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经骨扫描证实35例SAPHO综合征骶髂关节受累患者行CT检查,应用骶髂关节炎1984年修订纽约分类标准进行病变评估,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表现特征。结果:35例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关节双侧受累为80.0%(28/35),病变大致对称为22.9%(8/35),单侧受累20.0%(7/35);病变髂骨侧为主61.4%(43/70),骶骨侧为主8.51%(6/70),双侧大致相同10.0%(7/70);滑膜部受累92.9%(65/70),韧带部受累47.14%(33/70),无单独韧带部受累病变。Ⅰ~Ⅳ级分别为11.40%(4/35)、17.1%(6/35)、65.7%(23/35)及5.7%(2/35),所有病变髂上/髂下,骶上/骶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可准确反映SAPHO综合征骶髂关节病变的双侧、髂骨、滑膜部受累为主的特征,早期骨质破坏,中晚期骨质硬化为主,强直少见,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探讨基于胸部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于我科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同时行双光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和胸部CT的462名患者的资料,其中绝经后的女性317例、50岁以上的男性145例。比较两种方法测量骨密度之间的差异;以DXA测量的T值为参考标准,分析基于胸部CT的AI系统与DXA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的身高、体重、DXA T值及AI BMD有统计学差异;AI测量的BMD与DXA T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7;二者的κ值为0.697;AI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95% CI 0.914~0.968),敏感性85.71%,特异性93.84%。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DXA测定骨密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及良好一致性,可以帮助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症。
探讨基于胸部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于我科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同时行双光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和胸部CT的462名患者的资料,其中绝经后的女性317例、50岁以上的男性145例。比较两种方法测量骨密度之间的差异;以DXA测量的T值为参考标准,分析基于胸部CT的AI系统与DXA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的身高、体重、DXA T值及AI BMD有统计学差异;AI测量的BMD与DXA T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7;二者的κ值为0.697;AI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95% CI 0.914~0.968),敏感性85.71%,特异性93.84%。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DXA测定骨密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及良好一致性,可以帮助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症。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50名MwoA患者及49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采用3.0T MRI获取影像数据,计算两组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指数及全局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与脑脊液流入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强度(gBOLD-CSF)的差异,进而评估MwoA患者类淋巴系统的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健康对照组,MwoA患者左侧DTI-ALPS指数、gBOLD-CSF及-d(gBOLD)dt-CSF耦合强度明显减低,且患者左侧ALPS指数与贝克焦虑量表评分呈弱负相关。结论:MwoA患者存在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其异常可能参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焦虑症状相关,为深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50名MwoA患者及49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采用3.0T MRI获取影像数据,计算两组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指数及全局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与脑脊液流入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强度(gBOLD-CSF)的差异,进而评估MwoA患者类淋巴系统的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健康对照组,MwoA患者左侧DTI-ALPS指数、gBOLD-CSF及-d(gBOLD)dt-CSF耦合强度明显减低,且患者左侧ALPS指数与贝克焦虑量表评分呈弱负相关。结论:MwoA患者存在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其异常可能参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焦虑症状相关,为深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