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140
CN 11-3017/P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Segond骨折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应用价值
何伟红, 符熙, 方挺松, 王桂宁, 王娟
, doi: 10.15953/j.ctta.2022.112
摘要(151) HTML(113) PDF(5)
摘要:
目的:评价Segond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影像诊断为胫骨平台外缘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病例,分析骨折的特点,包括骨折与膝关节周围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关系、骨折块的大小、位置,探讨Segond骨折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45例Segond骨折中有41例(91.11%)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1例(68.89%)合并前外侧韧带(ALL)损伤,12例(26.67%)合并髂胫束(ITB)损伤。ALL全部附着于骨折块上,ITB附着25例(55.55%)。骨折块体积越大、与Gerdy结节中心的距离越小,ITB附着折块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ACL损伤、累及ALL、ITB,骨折块越大、距Gerdy结节中心越近累及ITB的可能性就越大,Segond骨折患者应警惕膝关节外侧不稳。 目的:评价Segond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在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影像诊断为胫骨平台外缘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病例,分析骨折的特点,包括骨折与膝关节周围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关系、骨折块的大小、位置,探讨Segond骨折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45例Segond骨折中有41例(91.11%)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1例(68.89%)合并前外侧韧带(ALL)损伤,12例(26.67%)合并髂胫束(ITB)损伤。ALL全部附着于骨折块上,ITB附着25例(55.55%)。骨折块体积越大、与Gerdy结节中心的距离越小,ITB附着折块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ACL损伤、累及ALL、ITB,骨折块越大、距Gerdy结节中心越近累及ITB的可能性就越大,Segond骨折患者应警惕膝关节外侧不稳。
双源CT对成人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
赵海珊, 王诚, 韩曙光, 徐彤彤, 伍雪晴, 胡春峰
, doi: 10.15953/j.ctta.2022.199
摘要(38) HTML(84) PDF(140)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成人ASD患者,根据右心导管(RHC)检查术所得肺动脉平均压(mPAP)是否≥25 mmHg分为PAH组(40例)和无PAH组(3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DSCT先天性心脏病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AAD)、主肺动脉直径(MPAD)、右肺动脉直径(RPAD)、左肺动脉直径(LPAD)、右下肺动脉直径(RLPAD)、双心室短轴最大内径(RVD、LVD)、脊柱室间隔夹角、ASD直径,计算MPAD与AAD比值(rPA)、RVD与LVD比值(RVD/LVD)。采用t检验评价两组患者临床资料、RHC检查指标、CT心血管参数差异;使用ROC曲线确定双源CT对成人ASD合并PAH的诊断效能;使用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CT参数与mPAP、PV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指标有MPAD、RPAD、LPAD、RLPAD、RVD、脊柱室间隔夹角、rPA、RVD/LVD、ASD直径,其中RPAD、LPAD、脊柱室间隔夹角、rPA、RVD/LVD、ASD直径对PAH具有中等强度的诊断效能(AUC均>0.7);MPAD、rPA、ASD直径与mPAP呈中度正相关,MPAD、rPA、RVD/LVD与PVR呈中度正相关,ASD直径与PVR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双源CT对成人ASD合并PAH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前综合评估、长期随访与管理提供较好的依据。 目的:探讨双源CT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成人ASD患者,根据右心导管(RHC)检查术所得肺动脉平均压(mPAP)是否≥25 mmHg分为PAH组(40例)和无PAH组(3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DSCT先天性心脏病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AAD)、主肺动脉直径(MPAD)、右肺动脉直径(RPAD)、左肺动脉直径(LPAD)、右下肺动脉直径(RLPAD)、双心室短轴最大内径(RVD、LVD)、脊柱室间隔夹角、ASD直径,计算MPAD与AAD比值(rPA)、RVD与LVD比值(RVD/LVD)。采用t检验评价两组患者临床资料、RHC检查指标、CT心血管参数差异;使用ROC曲线确定双源CT对成人ASD合并PAH的诊断效能;使用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CT参数与mPAP、PV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指标有MPAD、RPAD、LPAD、RLPAD、RVD、脊柱室间隔夹角、rPA、RVD/LVD、ASD直径,其中RPAD、LPAD、脊柱室间隔夹角、rPA、RVD/LVD、ASD直径对PAH具有中等强度的诊断效能(AUC均>0.7);MPAD、rPA、ASD直径与mPAP呈中度正相关,MPAD、rPA、RVD/LVD与PVR呈中度正相关,ASD直径与PVR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双源CT对成人ASD合并PAH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前综合评估、长期随访与管理提供较好的依据。
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Curvelet域地震数据POCS插值方法
国运东
, doi: 10.15953/j.ctta.2023.078
摘要(7) HTML(4) PDF(1)
摘要:
由于野外采集环境的限制,常常无法采集得到完整规则的野外地震数据,为了后续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凸集投影(POCS)方法利用地震波形在Curvelet域的稀疏特性,可以重构出高信噪比地震数据,该迭代算法稳定,其收敛速度较快。但在地震数据恢复的时候,由于直达波和炮集上部空白区域的影响,随着迭代的进行,重构数据中噪声干扰越来越严重,导致最终恢复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本文在实现POCS迭代阈值算法基础上,引入先验信息约束的思想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先进行坐标映射的方法进行炮集插值,然后将其作为先验信息约束进行插值,可以有效地压制迭代噪音对重构地震波形数据的影响。最后通过合成地震炮记录与实际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重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并提高地震波场同相轴的连续性。 由于野外采集环境的限制,常常无法采集得到完整规则的野外地震数据,为了后续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凸集投影(POCS)方法利用地震波形在Curvelet域的稀疏特性,可以重构出高信噪比地震数据,该迭代算法稳定,其收敛速度较快。但在地震数据恢复的时候,由于直达波和炮集上部空白区域的影响,随着迭代的进行,重构数据中噪声干扰越来越严重,导致最终恢复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本文在实现POCS迭代阈值算法基础上,引入先验信息约束的思想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先进行坐标映射的方法进行炮集插值,然后将其作为先验信息约束进行插值,可以有效地压制迭代噪音对重构地震波形数据的影响。最后通过合成地震炮记录与实际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重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并提高地震波场同相轴的连续性。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MAR的临床研究
颜钦文, 王宇翔, 张俊, 贺兰, 胡岗, 熊敏超, 秦君翔, 袁学刚
, doi: 10.15953/j.ctta.2023.035
摘要(21) HTML(10) PDF(2)
摘要: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和120kVp-like MAR图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伪影最严重层面的线圈附近,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伪影指数(AI)及信噪比(SNR)。在主观分析方面,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所有图像的伪影程度和血管显示能力进行评估。比较MAR组和非MAR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参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8组单能量图像上,MAR图像的AI明显低于非MAR图像。在80~110 keV条件下,MAR图像SNR高于非M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keV下,与非MAR组相比,MAR组图像的伪影评分及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得分均更高。对于非MAR处理图像,AI值与周围血管显示评分在植入不同直径弹簧圈的患者图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对于MAR图像,较大直径弹簧圈组(>8.79 mm)患者图像的AI值明显高于常规直径组,而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直径组。结论:能谱CTA成像联合MAR可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植入物伪影,改善周围血管显示,对于小直径的弹簧圈MAR减少伪影效果最为显著。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和120kVp-like MAR图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伪影最严重层面的线圈附近,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伪影指数(AI)及信噪比(SNR)。在主观分析方面,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所有图像的伪影程度和血管显示能力进行评估。比较MAR组和非MAR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参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8组单能量图像上,MAR图像的AI明显低于非MAR图像。在80~110 keV条件下,MAR图像SNR高于非M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keV下,与非MAR组相比,MAR组图像的伪影评分及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得分均更高。对于非MAR处理图像,AI值与周围血管显示评分在植入不同直径弹簧圈的患者图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对于MAR图像,较大直径弹簧圈组(>8.79 mm)患者图像的AI值明显高于常规直径组,而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直径组。结论:能谱CTA成像联合MAR可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植入物伪影,改善周围血管显示,对于小直径的弹簧圈MAR减少伪影效果最为显著。
细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初步探索
潘小环, 何萍, 陈淮
, doi: 10.15953/j.ctta.2022.247
摘要(11) HTML(5) PDF(4)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 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 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56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和MRI特征分析
吴倩, 何文杰, 张协军, 夏军
, doi: 10.15953/j.ctta.2023.095
摘要(16) HTML(9) PDF(5)
摘要:
目的:对行手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进行临床和MRI表现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临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行分流术确诊的iNPH患者临床和术前MR(包括3DT1WI、T2WI、T2 FLAIR)资料,对iNPH常见MR影像征象进行评估和描述。结果:56例iNPH患者中,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0.7%及42.9%,经典三联征为23.2%;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51.8%)、糖尿病(28.6%)及帕金森病(PD)(12.5%)。对56例iNPH患者MR图像进行分析,82.1%患者胼胝体角呈锐角,39.3%患者蛛网膜下腔不成比例扩大征象(DESH)阳性,DESH评分平均得分(5.24±1.27)。结论:iNPH确诊患者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PD,经典三联征较少,且典型的MR征象阳性率不高,阴性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仍然存在挑战,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目的:对行手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进行临床和MRI表现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临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行分流术确诊的iNPH患者临床和术前MR(包括3DT1WI、T2WI、T2 FLAIR)资料,对iNPH常见MR影像征象进行评估和描述。结果:56例iNPH患者中,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0.7%及42.9%,经典三联征为23.2%;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51.8%)、糖尿病(28.6%)及帕金森病(PD)(12.5%)。对56例iNPH患者MR图像进行分析,82.1%患者胼胝体角呈锐角,39.3%患者蛛网膜下腔不成比例扩大征象(DESH)阳性,DESH评分平均得分(5.24±1.27)。结论:iNPH确诊患者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PD,经典三联征较少,且典型的MR征象阳性率不高,阴性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仍然存在挑战,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基于波形特征向量的谱聚类地震相分析
秦德文, 张岩, 于杰
, doi: 10.15953/j.ctta.2023.124
摘要(16) HTML(11) PDF(6)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沿层提取地震波形特征向量,并以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分析进行地震相划分的方法。谱聚类能够处理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和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但其相似度矩阵的构建和谱分解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为了提高谱聚类算法的效率和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了将Mini-batch K-means算法与谱聚类算法结合起来的MKSC算法,在提高谱聚类算法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谱聚类空间的复杂度。经过对数值模拟、地球物理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证明该方法在沉积相划分、沉积相特征识别方面的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沉积特征分析工具。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沿层提取地震波形特征向量,并以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分析进行地震相划分的方法。谱聚类能够处理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和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但其相似度矩阵的构建和谱分解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为了提高谱聚类算法的效率和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了将Mini-batch K-means算法与谱聚类算法结合起来的MKSC算法,在提高谱聚类算法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谱聚类空间的复杂度。经过对数值模拟、地球物理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证明该方法在沉积相划分、沉积相特征识别方面的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沉积特征分析工具。
能谱增强CT诊断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的病例分析
徐海芸, 杨烁慧
, doi: 10.15953/j.ctta.2023.022
摘要(74) HTML(25) PDF(12)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一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一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MSCT诊断原发性肺腺泡细胞癌临床案例分析
王琼, 彭迪, 程少磊, 黄治华, 胡兴荣
, doi: 10.15953/j.ctta.2023.072
摘要(21) HTML(11) PDF(7)
摘要:
腺泡细胞癌(ACC)是一种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涎腺,而肺内原发腺泡细胞癌极其罕见。由于其临床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而延误病人治疗。故本文报道了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泡细胞癌,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本病的CT影像表现以及MSCT在本病诊疗中的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腺泡细胞癌(ACC)是一种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涎腺,而肺内原发腺泡细胞癌极其罕见。由于其临床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而延误病人治疗。故本文报道了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泡细胞癌,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本病的CT影像表现以及MSCT在本病诊疗中的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能谱纯化Sn 150 kV结合ADMIRE在腰椎CT检查中的价值
蒋东, 秦立新
, doi: 10.15953/j.ctta.2022.240
摘要(12) HTML(4) PDF(1)
摘要:
目的:研究能谱纯化(SPS)Sn 150 kV结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在腰椎CT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88例,选取年龄在25~65岁,BMI在18.5~25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4例;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试验组管电压Sn 150 kV,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完成后,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图像客观评价噪声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主观评价3位诊断者的ICC为0.769,表示评价一致性较好;B组的辐射剂量低于A组30.31%。结论:采用能谱纯化Sn 150kV结合ADMIRE,不但能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还可保证优质的图像质量,值得在成人腰椎CT中推广使用。 目的:研究能谱纯化(SPS)Sn 150 kV结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在腰椎CT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88例,选取年龄在25~65岁,BMI在18.5~25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4例;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试验组管电压Sn 150 kV,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完成后,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图像客观评价噪声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主观评价3位诊断者的ICC为0.769,表示评价一致性较好;B组的辐射剂量低于A组30.31%。结论:采用能谱纯化Sn 150kV结合ADMIRE,不但能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还可保证优质的图像质量,值得在成人腰椎CT中推广使用。
CT与MRI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瘤临床案例分析
闫昕, 赵建华
, doi: 10.15953/j.ctta.2023.126
摘要(28) HTML(14) PDF(11)
摘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出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出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X射线衍射技术在安检领域的研究进展
黄清萍, 金鑫, 许晓飞, 朱国曦, 张丽
, doi: 10.15953/j.ctta.2023.158
摘要(24) HTML(7) PDF(11)
摘要:
暴恐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给客运、货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打击恐怖活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内乃至全球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诉求。因此,如何通过高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检查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X射线衍射(XRD)技术能在分子层面上识别违禁品,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安全检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衍射的基础理论出发,简述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检测方案与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既而分析EDXRD技术的优势并搭建系统验证有效性,最后对XRD的发展方向作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此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暴恐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给客运、货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打击恐怖活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内乃至全球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诉求。因此,如何通过高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检查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X射线衍射(XRD)技术能在分子层面上识别违禁品,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安全检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衍射的基础理论出发,简述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检测方案与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既而分析EDXRD技术的优势并搭建系统验证有效性,最后对XRD的发展方向作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此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正演数值模拟与瞬时地震属性研究
杨文海, 张广东, 谭智, 金聪
, doi: 10.15953/j.ctta.2023.111
摘要(67) HTML(36) PDF(11)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新型能源,研究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Kelvin粘弹性介质模型,基于祁连山冻土区的实际地质地层条件,建立理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自激自收地震记录进行波场特征分析和提取瞬时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通过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时,反射振幅能量较弱;在瞬时频率属性剖面可分辨层厚的范围内,瞬时频率随着层厚增加,频率在小幅度衰减;地震波通过含天然气地层时,反射波表现为强反射特征,瞬时频率能量明显增大;瞬时地震属性对波阻抗界面有更好的分辨能力,特别是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作用明显。因此,综合分析波场特征与瞬时属性特征可以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预测提供依据。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新型能源,研究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Kelvin粘弹性介质模型,基于祁连山冻土区的实际地质地层条件,建立理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自激自收地震记录进行波场特征分析和提取瞬时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通过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时,反射振幅能量较弱;在瞬时频率属性剖面可分辨层厚的范围内,瞬时频率随着层厚增加,频率在小幅度衰减;地震波通过含天然气地层时,反射波表现为强反射特征,瞬时频率能量明显增大;瞬时地震属性对波阻抗界面有更好的分辨能力,特别是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作用明显。因此,综合分析波场特征与瞬时属性特征可以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预测提供依据。
佛山市成年居民骨密度CT定量研究
吴伟智, 方挺松, 梁振华, 祝翠玲, 周静仪
, doi: 10.15953/j.ctta.2023.098
摘要(33) HTML(20) PDF(8)
摘要: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QCT)行椎体BMD检测,按年龄段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进行检验,采用\begin{document}$\chi^2 $\end{document}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及60~69岁、70~79岁不同性别间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30~39、40~49岁、50~59岁、60~69岁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OP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517,r=0.636)。结论:佛山市健康成年人QCT测量的椎体BMD与性别、年龄相关,在20~29岁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40~49岁开始,OP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QCT)行椎体BMD检测,按年龄段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进行检验,采用$\chi^2 $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及60~69岁、70~79岁不同性别间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30~39、40~49岁、50~59岁、60~69岁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OP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517,r=0.636)。结论:佛山市健康成年人QCT测量的椎体BMD与性别、年龄相关,在20~29岁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40~49岁开始,OP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基于CT和MRI的影像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王姗, 赵建华
, doi: 10.15953/j.ctta.2023.080
摘要(38) HTML(26) PDF(13)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由复杂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供血紊乱,造成梗死部位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卒中,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在未来十几年内,中风将持续影响人类健康。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确诊疾病和评估预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影像组学(radiomics)广泛应用医疗行业,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较多,尤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诊断中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效率远远超于人工阅片。本文基于CT和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由复杂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供血紊乱,造成梗死部位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卒中,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在未来十几年内,中风将持续影响人类健康。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确诊疾病和评估预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影像组学(radiomics)广泛应用医疗行业,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较多,尤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诊断中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效率远远超于人工阅片。本文基于CT和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呼图壁地区双孔介质岩石物理建模与裂缝预测-以准噶尔盆地呼探1井区为例
钦黎明, 程志国, 郑伟, 陈勇, 苏艳丽, 沈建文, 宋建国
, doi: 10.15953/j.ctta.2023.117
摘要(51) HTML(38) PDF(7)
摘要:
呼图壁地区深层目标合层系白垩系清水河组与侏罗系喀拉扎组、头屯河组(K1q、J3k、J2t)具有规模储层且油气资源丰富,但传统孔隙介质岩石物理建模无法有效区分油气甜点与泥岩。本文在系统分析目标段测井曲线特征基础上,通过微分等效介质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校正,通过Gassman方程流体置换恢复了纵横波速度比和纵波阻抗曲线原状地层响应特征,突出甜点储层与泥岩区分度;引入线性滑动理论,建立双孔介质裂缝型储层岩石物理模型。将针对原生孔隙的微分等效介质岩石物理模型与针对各向异性次生裂缝的线性滑动模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呼1井-呼6井区孔缝型储层各向异性介质岩石物理建模,构建岩石物理量板。结合叠前OVT域地震数据各向异性反演,有效进行叠前AVAZ裂缝预测。本文形成一套完整的深层甜点预测方法技术流程,为类似探区深层目标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呼图壁地区深层目标合层系白垩系清水河组与侏罗系喀拉扎组、头屯河组(K1q、J3k、J2t)具有规模储层且油气资源丰富,但传统孔隙介质岩石物理建模无法有效区分油气甜点与泥岩。本文在系统分析目标段测井曲线特征基础上,通过微分等效介质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校正,通过Gassman方程流体置换恢复了纵横波速度比和纵波阻抗曲线原状地层响应特征,突出甜点储层与泥岩区分度;引入线性滑动理论,建立双孔介质裂缝型储层岩石物理模型。将针对原生孔隙的微分等效介质岩石物理模型与针对各向异性次生裂缝的线性滑动模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呼1井-呼6井区孔缝型储层各向异性介质岩石物理建模,构建岩石物理量板。结合叠前OVT域地震数据各向异性反演,有效进行叠前AVAZ裂缝预测。本文形成一套完整的深层甜点预测方法技术流程,为类似探区深层目标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工业CT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汤戈, 赵欣雨, 王宇翔, 冯鹏, 魏彪
, doi: 10.15953/j.ctta.2023.091
摘要(103) HTML(39) PDF(22)
摘要:
工业CT作为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分支,得益于其分辨率高、可重复、探测范围广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地质分析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工业CT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三种典型工业CT技术(地震波CT、电阻率CT、电磁波CT)以及多种物探方法组合而成的综合物探方法,重点介绍了工业CT在孔隙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构建数字岩心和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方面的最新应用。同时,总结了工业CT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工业CT作为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分支,得益于其分辨率高、可重复、探测范围广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地质分析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工业CT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三种典型工业CT技术(地震波CT、电阻率CT、电磁波CT)以及多种物探方法组合而成的综合物探方法,重点介绍了工业CT在孔隙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构建数字岩心和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方面的最新应用。同时,总结了工业CT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COPD的评估价值研究
王雄慧, 潘娟, 牛媛, 沈敏, 阴玮灵, 李建龙, 黄晓旗, 郭佑民
, doi: 10.15953/j.ctta.2022.189
摘要(58) HTML(39) PDF(7)
摘要:
目的:通过配准的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定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寻找最优肺气肿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健康体检对照组5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1级21例,GOLD2级31例。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分析平台,测定深吸气末LAA%-950和深呼气末LAA%-910。将呼气相与吸气相CT图像配准,根据阈值法计算出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和正常区域百分比(PRMNormal%)。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组间一般资料、CT定量指标和肺功能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参数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气肿的诊断效能。结果:COPD1/2级与正常对照组间性别、吸烟指数、FEV1%、FEV1/FVC、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PRMEmph%、PRMfSAD%及PRMNorm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气相LAA%-950与FEV1/FVC呈负相关,呼气相LAA%-910、PRMEmph%与FVC、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及PRMEmp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861、0.876,其中PRMEmph%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对应临界值为9.84%,敏感度76.90%,特异度94.50%。结论:定量CT肺气肿指标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及双气相PRMEmph%都能够客观评估轻中度COPD患者的肺气肿情况,其中PRMEmph%是最优评估指标。 目的:通过配准的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定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寻找最优肺气肿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健康体检对照组5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1级21例,GOLD2级31例。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分析平台,测定深吸气末LAA%-950和深呼气末LAA%-910。将呼气相与吸气相CT图像配准,根据阈值法计算出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和正常区域百分比(PRMNormal%)。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组间一般资料、CT定量指标和肺功能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参数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气肿的诊断效能。结果:COPD1/2级与正常对照组间性别、吸烟指数、FEV1%、FEV1/FVC、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PRMEmph%、PRMfSAD%及PRMNorm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气相LAA%-950与FEV1/FVC呈负相关,呼气相LAA%-910、PRMEmph%与FVC、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及PRMEmp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861、0.876,其中PRMEmph%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对应临界值为9.84%,敏感度76.90%,特异度94.50%。结论:定量CT肺气肿指标吸气相LAA%-950、呼气相LAA%-910及双气相PRMEmph%都能够客观评估轻中度COPD患者的肺气肿情况,其中PRMEmph%是最优评估指标。
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对肺部病灶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
张中宝, 李元, 张凯, 张晓琴
, doi: 10.15953/j.ctta.2023.087
摘要(48) HTML(26) PDF(1)
摘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对肺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截至2022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查找所有国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采用PRISMA推荐的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作为评估偏倚风险的主要方法,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计算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森林图与漏斗图。结果:纳入研究6篇(n=951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汇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94%、95%、159.05,SROC AUC为0.98。对设立对照组的4项研究进一步分析,与非ROSE组比较,ROSE组取材充分性、诊断准确性分别提高12%、13%。结论:对于肺部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可作为重要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对肺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截至2022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查找所有国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采用PRISMA推荐的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作为评估偏倚风险的主要方法,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计算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森林图与漏斗图。结果:纳入研究6篇(n=951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汇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94%、95%、159.05,SROC AUC为0.98。对设立对照组的4项研究进一步分析,与非ROSE组比较,ROSE组取材充分性、诊断准确性分别提高12%、13%。结论:对于肺部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快速现场评价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可作为重要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CT和MRI不典型表现临床案例分析
王伟, 陈疆红, 杨正汉, 靳二虎
, doi: 10.15953/j.ctta.2023.074
摘要(72) HTML(31) PDF(8)
摘要: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MBC)是一种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中上部,发生在后下纵隔相对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19岁,男性,体检发现纵隔占位。CT表现为后下纵隔脊柱旁不规则肿块,密度混杂,边缘及内部可见结节状钙化,增强后未见强化。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条索状、分隔样低信号,增强后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术后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本文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CT和MRI影像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后下纵隔不典型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MBC)是一种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中上部,发生在后下纵隔相对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19岁,男性,体检发现纵隔占位。CT表现为后下纵隔脊柱旁不规则肿块,密度混杂,边缘及内部可见结节状钙化,增强后未见强化。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条索状、分隔样低信号,增强后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术后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本文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CT和MRI影像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后下纵隔不典型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标准化ADC、PSAD对PSA灰区PI-RADS 3分病灶的应用价值
张苏波, 赵艳, 刘静芳, 杨伏猛, 霍雷鸣
, doi: 10.15953/j.ctta.2023.069
摘要(69) HTML(33) PDF(5)
摘要:
目的:探讨当血清PSA处于4~10ng/mL时,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ADC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2.1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本院病理证实的58例PI-RADS v2.1评分为3分患者,PSA值均为4.0~10.0ng/mL。根据病理结果分为PCa组(20例)和非PCa组(3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V,通过公式计算PSAD(PSAD=PSA/V);同时于ADC图像上测量病变区及外周带正常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并计算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值,即ADCn(ADC病灶/ADC外周带)。通过统计学软件比较ADCn、PSAD在两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二者对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年龄、PS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组的ADCn小于非PCa组(0.52 vs. 0.69),PCa组的PSAD大于非PCa组(0.28 vs. 0.18)。ADCn、PSAD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85.2%、81.6%,0.813、85.0%、78.4%,ADCn表现的效能较高。当二者联合应用取最佳诊断阈值0.373时,诊断PCa的AUC为0.962,敏感度90.0%、特异度89.5%。结论:ADCn、PSAD能够辅助PSA灰区时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PCa的检出,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的:探讨当血清PSA处于4~10ng/mL时,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ADC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2.1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本院病理证实的58例PI-RADS v2.1评分为3分患者,PSA值均为4.0~10.0ng/mL。根据病理结果分为PCa组(20例)和非PCa组(3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V,通过公式计算PSAD(PSAD=PSA/V);同时于ADC图像上测量病变区及外周带正常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并计算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值,即ADCn(ADC病灶/ADC外周带)。通过统计学软件比较ADCn、PSAD在两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二者对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年龄、PS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组的ADCn小于非PCa组(0.52 vs. 0.69),PCa组的PSAD大于非PCa组(0.28 vs. 0.18)。ADCn、PSAD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85.2%、81.6%,0.813、85.0%、78.4%,ADCn表现的效能较高。当二者联合应用取最佳诊断阈值0.373时,诊断PCa的AUC为0.962,敏感度90.0%、特异度89.5%。结论:ADCn、PSAD能够辅助PSA灰区时PI-RADS v2.1评分3分病灶中PCa的检出,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多期增强CT诊断急性活动性胃肠道出血临床案例分析
丁玲, 张玉忠, 鄂林宁
, doi: 10.15953/j.ctta.2023.065
摘要(58) HTML(44) PDF(6)
摘要:
急性胃肠道出血(AGIB)临床较为常见并且需要快速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多期增强CT可以快速诊断胃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位置和原因等关键信息,指导后续治疗的选择,使其成为评估AGIB的潜在一线工具。本文报告4例AGIB的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活动后心慌、乏力、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昏迷等,部分患者伴腹胀、腹痛、头晕、胸闷。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贫血和便潜血阳性。多期增强CT检查后准确定位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灶。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合并淋巴瘤及多器官衰竭,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本文对多期增强CT在AGIB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讨论并文献综述,旨在总结AGIB多期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为AGIB的及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急性胃肠道出血(AGIB)临床较为常见并且需要快速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多期增强CT可以快速诊断胃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位置和原因等关键信息,指导后续治疗的选择,使其成为评估AGIB的潜在一线工具。本文报告4例AGIB的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活动后心慌、乏力、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昏迷等,部分患者伴腹胀、腹痛、头晕、胸闷。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贫血和便潜血阳性。多期增强CT检查后准确定位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灶。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合并淋巴瘤及多器官衰竭,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本文对多期增强CT在AGIB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讨论并文献综述,旨在总结AGIB多期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为AGIB的及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CT诊断纵隔巨大节细胞神经瘤案例分析
高俊, 张虎, 赵剑, 徐家军
, doi: 10.15953/j.ctta.2023.019
摘要(45) HTML(26) PDF(8)
摘要: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又称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1/100000)、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确诊。CT临床普及率高,在纵隔病变的检出、诊断中广泛应用,现就本院诊治的1例纵隔巨大GN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该疾病CT诊断水平。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又称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1/100000)、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确诊。CT临床普及率高,在纵隔病变的检出、诊断中广泛应用,现就本院诊治的1例纵隔巨大GN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该疾病CT诊断水平。
基于滤波处理的地震散射波分离方法研究综述
叶峻林, 李桂花, 丁仁伟, 赵俐红, 赵硕, 孙世民
, doi: 10.15953/j.ctta.2023.085
摘要(61) HTML(52) PDF(17)
摘要: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地下结构错综复杂,多尺度非均匀的地质体常会形成包含反射波、散射波等在内的复杂的地震波场。传统的成像方法一般只考虑反射波场,忽略了散射波场,这使得细小结构无法准确成像,从而影响对复杂构造的识别。为了对小尺度构造进行准确的地震成像,要将散射波从地震波场中分离出来。在众多波场分离算法中,基于滤波的波场分离方法可以准确提取散射波,提高成像分辨率。本文调研和归纳了多种基于滤波处理的地震散射波分离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在滤波处理波场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和分析各方法的分离效果,最后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研究趋势,对未来滤波处理散射波分离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地下结构错综复杂,多尺度非均匀的地质体常会形成包含反射波、散射波等在内的复杂的地震波场。传统的成像方法一般只考虑反射波场,忽略了散射波场,这使得细小结构无法准确成像,从而影响对复杂构造的识别。为了对小尺度构造进行准确的地震成像,要将散射波从地震波场中分离出来。在众多波场分离算法中,基于滤波的波场分离方法可以准确提取散射波,提高成像分辨率。本文调研和归纳了多种基于滤波处理的地震散射波分离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在滤波处理波场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和分析各方法的分离效果,最后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研究趋势,对未来滤波处理散射波分离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面波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陈宣凝, 韩复兴, 高正辉, 孙章庆
, doi: 10.15953/j.ctta.2023.089
摘要(97) HTML(68) PDF(22)
摘要:
面波勘探通过对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等观测进而反演获得探测目标信息。面波勘探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震灾害及火山活动预测、深部地质结构、工程施工、矿区采空区、塌陷区探测以及星体近地表结构探测等方面。为了更全面了解面波勘探技术,本文从面波勘探技术的主动震源和被动震源这两种数据类型开始,回顾了基于频散曲线和水平垂直振幅谱比观测的面波勘探技术基本理论,并简要介绍了面波反演方法,并介绍了面波勘探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和前景。 面波勘探通过对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等观测进而反演获得探测目标信息。面波勘探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震灾害及火山活动预测、深部地质结构、工程施工、矿区采空区、塌陷区探测以及星体近地表结构探测等方面。为了更全面了解面波勘探技术,本文从面波勘探技术的主动震源和被动震源这两种数据类型开始,回顾了基于频散曲线和水平垂直振幅谱比观测的面波勘探技术基本理论,并简要介绍了面波反演方法,并介绍了面波勘探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和前景。
CMR在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的应用进展
李国荣, 孙阳, 张婷婷
, doi: 10.15953/j.ctta.2022.255
摘要(51) HTML(48) PDF(4)
摘要:
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DCM)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左心室肥厚和心肌舒张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技术可快速准确判断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及功能,对亚临床期DCM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估亚临床期DCM的CMR技术主要包括心脏磁共振特征性追踪(CMR-FT)、心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T1mapping技术、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等。主要对CMR技术在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DCM)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左心室肥厚和心肌舒张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技术可快速准确判断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及功能,对亚临床期DCM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估亚临床期DCM的CMR技术主要包括心脏磁共振特征性追踪(CMR-FT)、心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T1mapping技术、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等。主要对CMR技术在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The Feasibility of Texture-based Quantification for Evalua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from Conventional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NG Fengxian, WANG Shoufeng, CHANG Ying, ZHOU Jin, CHEN Jing, ZHOU Zhengyang, WANG Dongmei
, doi: 10.15953/j.ctta.2022.225
摘要(60) HTML(19) PDF(1)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ty of texture data based on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etermining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6 and March 2020, 122 patients with AIS and 40 volunteers who underwent 3.0T MRI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MRI texture data were generated: (1) mean, (2) standard deviation, (3) max, (4) min, (5) the fifth, 10th, 25th, 50th, 75th and 90th percentiles; (6) skewness; (7) kurtosis; and (8) entropy. The Pfirrmann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all participants. Patients with Pm I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1 and 2. Volunteers were classified into 0.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ax, entropy and the 5th, 10th, 25th, 50th, 75th, and 90th percentiles in group 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1 and group 0; the min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0; the skewness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 1 and group 0; the kurtosis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1; the skewness in group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 0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min, kurtosis and 5th, 10th, 25th, and 50th percentiles in group 1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0. Conclusion: Textur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assess early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patients with AI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ty of texture data based on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etermining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6 and March 2020, 122 patients with AIS and 40 volunteers who underwent 3.0T MRI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MRI texture data were generated: (1) mean, (2) standard deviation, (3) max, (4) min, (5) the fifth, 10th, 25th, 50th, 75th and 90th percentiles; (6) skewness; (7) kurtosis; and (8) entropy. The Pfirrmann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all participants. Patients with Pm I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1 and 2. Volunteers were classified into 0.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ax, entropy and the 5th, 10th, 25th, 50th, 75th, and 90th percentiles in group 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1 and group 0; the min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0; the skewness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 1 and group 0; the kurtosis in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1; the skewness in group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 0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min, kurtosis and 5th, 10th, 25th, and 50th percentiles in group 1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0. Conclusion: Textur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assess early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patients with AIS.
CT增强定量参数预测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
张晓金, 翟建, 张虎, 谢闵, 吴树剑, 过永
, doi: 10.15953/j.ctta.2022.253
摘要(133) HTML(147) PDF(10)
摘要:
目的:探讨CT增强定量参数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的价值。方法:连续搜集行手术治疗的98例ccRCC患者临床和CT增强资料,根据WHO/ISUP分级分为低级别组(76例)和高级别组(22例)。比较CT增强定量参数两组间差异及各参数预测ccRCC WHO/ISUP分级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找寻泛化能力最佳的CT增强定量参数。结果:两组间皮质期CT值、皮质期净增值、皮质期强化率、实质期CT值、实质期净增值、实质期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值分别依次为0.834、0.871、0.900、0.707、0.678和0.762;截断值分别依次为:123.5 HU、71 HU、0.73、87.5 HU、54 HU、0.67;皮质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AUC=0.900,敏感度为0.842,特异度为0.864;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皮质期强化率诊断效能(AUC=0.867)优于皮质期CT值(AUC=0.735)、皮质期净增值(AUC=0.709),Z值分别为2.134和2.417。结论:CT增强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ccRCC WHO/ISUP分级,皮质期强化率是诊断效能最高、泛化能力最佳的CT增强定量参数。 目的:探讨CT增强定量参数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的价值。方法:连续搜集行手术治疗的98例ccRCC患者临床和CT增强资料,根据WHO/ISUP分级分为低级别组(76例)和高级别组(22例)。比较CT增强定量参数两组间差异及各参数预测ccRCC WHO/ISUP分级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找寻泛化能力最佳的CT增强定量参数。结果:两组间皮质期CT值、皮质期净增值、皮质期强化率、实质期CT值、实质期净增值、实质期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值分别依次为0.834、0.871、0.900、0.707、0.678和0.762;截断值分别依次为:123.5 HU、71 HU、0.73、87.5 HU、54 HU、0.67;皮质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AUC=0.900,敏感度为0.842,特异度为0.864;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皮质期强化率诊断效能(AUC=0.867)优于皮质期CT值(AUC=0.735)、皮质期净增值(AUC=0.709),Z值分别为2.134和2.417。结论:CT增强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ccRCC WHO/ISUP分级,皮质期强化率是诊断效能最高、泛化能力最佳的CT增强定量参数。
基于CT影像特征术前预测肺腺癌气道播散研究进展
巴文娟, 朱艳琳, 魏梅, 尹柯
, doi: 10.15953/j.ctta.2022.236
摘要(173) HTML(108) PDF(13)
摘要:
气道播散(STAS)是肺腺癌侵袭性行为中的一种,是亚肺叶切除术后肺腺癌复发和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征与STAS之间的关联,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STAS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类型。本文就肺腺癌STAS的侵袭性以及基于CT特征及其新技术在术前预测ST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气道播散(STAS)是肺腺癌侵袭性行为中的一种,是亚肺叶切除术后肺腺癌复发和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征与STAS之间的关联,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STAS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类型。本文就肺腺癌STAS的侵袭性以及基于CT特征及其新技术在术前预测ST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病因鉴别中研究进展
林小翼, 蒋宁平
, doi: 10.15953/j.ctta.2022.215
摘要(165) HTML(47) PDF(8)
摘要:
颅内动脉狭窄(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颅内动脉狭窄(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填方土体压实效果多道瞬态瑞雷波快速检测方法
吴传洋
, doi: 10.15953/j.ctta.2022.243
摘要(139) HTML(92) PDF(10)
摘要:
大型工程场地挖填方地基处理面积大、工期紧,需要及时、快速掌握地基加固处理的质量情况,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为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大型工程对地基土体加固效果的均匀性往往有较高要求。地基土体压实效果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位载荷试验、原位灌砂和土样测试等方法,这些方法要么设备笨重、耗时,要么会造成已加固的地基土体的破坏,从而无法对地基土体展开快速、连续检测。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辅以抽样点的取土试验测试,对某大型工程填方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展开快速、连续检测,获得地基土体弹性波速的三维连续图像,进而生成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体的瑞雷波相速度成像水平切片和地基土体深度平均压实系数水平分布成像。这些地基土体成像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从而为地基土体加固质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大型工程场地挖填方地基处理面积大、工期紧,需要及时、快速掌握地基加固处理的质量情况,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为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大型工程对地基土体加固效果的均匀性往往有较高要求。地基土体压实效果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位载荷试验、原位灌砂和土样测试等方法,这些方法要么设备笨重、耗时,要么会造成已加固的地基土体的破坏,从而无法对地基土体展开快速、连续检测。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辅以抽样点的取土试验测试,对某大型工程填方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展开快速、连续检测,获得地基土体弹性波速的三维连续图像,进而生成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体的瑞雷波相速度成像水平切片和地基土体深度平均压实系数水平分布成像。这些地基土体成像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地基土体压实加固效果,从而为地基土体加固质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杨振兴, 张宇琦, 刘挨师, 吴慧, 赵磊, 高伟, 施琳, 郝粉娥
, doi: 10.15953/j.ctta.2022.231
摘要(145) HTML(103) PDF(11)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可切除性胰腺癌术中放疗后肿瘤负荷变化与术后早期应答时间及照射剂量间的关系
阳宁静, 周鹏, 任静, 张明仪, 阴骏, 叶怡宏
, doi: 10.15953/j.ctta.2022.180
摘要(66) HTML(43) PDF(3)
摘要:
目的:探讨影像参数评价不可切除胰腺癌术中放疗(IORT)后60d内肿瘤负荷的效果及与IORT照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的四川省肿瘤医院经IORT治疗的不可切除胰腺癌32例,记录其IORT前7d及IORT后60d内肿瘤影像参数:最长径(LA)、短径(SA)、最大横截面积(A)及各参数值绝对值变化(Δ)及变化率(Δ%),区分不同肿瘤负荷组(缩小/稳定/增大),分析各参数与IORT照射剂量及肿瘤应答时间的关系。结果: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LA低于IORT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SA、A均低于IORT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ΔLA区分不同肿瘤负荷组:缩小组、稳定组及增大组,其IORT后对应肿瘤应答时间分别为(39.57±11.77)d、(38.08±12.87)d、(41.17±10.42)d。3组患者IORT前肿瘤的LA、S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ORT后肿瘤LA、SA、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ORT前后ΔLA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可切除胰腺癌ΔLA与IORT剂量水平呈中等水平负相关(r=-0.47)。稳定组ΔLA与增大组ΔA与IORT剂量呈中等及高度相关(r=0.66 vs. 0.90)。稳定组的ΔSA与应答时间呈中等负相关关系(r=-0.68);余组的LA、SA及A变化幅度均与应答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ΔLA能评价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60d内肿瘤负荷变化;其肿瘤负荷改变与IORT局部照射剂量相关,但不受应答时间影响。 目的:探讨影像参数评价不可切除胰腺癌术中放疗(IORT)后60d内肿瘤负荷的效果及与IORT照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的四川省肿瘤医院经IORT治疗的不可切除胰腺癌32例,记录其IORT前7d及IORT后60d内肿瘤影像参数:最长径(LA)、短径(SA)、最大横截面积(A)及各参数值绝对值变化(Δ)及变化率(Δ%),区分不同肿瘤负荷组(缩小/稳定/增大),分析各参数与IORT照射剂量及肿瘤应答时间的关系。结果: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LA低于IORT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SA、A均低于IORT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ΔLA区分不同肿瘤负荷组:缩小组、稳定组及增大组,其IORT后对应肿瘤应答时间分别为(39.57±11.77)d、(38.08±12.87)d、(41.17±10.42)d。3组患者IORT前肿瘤的LA、S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ORT后肿瘤LA、SA、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ORT前后ΔLA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可切除胰腺癌ΔLA与IORT剂量水平呈中等水平负相关(r=-0.47)。稳定组ΔLA与增大组ΔA与IORT剂量呈中等及高度相关(r=0.66 vs. 0.90)。稳定组的ΔSA与应答时间呈中等负相关关系(r=-0.68);余组的LA、SA及A变化幅度均与应答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ΔLA能评价不可切除胰腺癌IORT后60d内肿瘤负荷变化;其肿瘤负荷改变与IORT局部照射剂量相关,但不受应答时间影响。
CT诊断脾扭转伴胰尾扭转临床案例分析
李耀辉, 陈向志
, doi: 10.15953/j.ctta.2023.018
摘要(80) HTML(49) PDF(7)
摘要:
游走脾(WS),又称异位脾。1677年由荷兰医生Johannes von home在尸检中首次发现,是一种因脾脏的活动度增大,所引起的急或慢性疾病。当游走脾发生脾蒂扭转时,称为脾扭转(ST)。脾扭转发生几率较小,只占WS的20%,但危险性极大,严重者可致脾梗死甚或危及生命。本病为罕见病,全球仅报告500例。ST伴胰尾扭转在我国还没有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予以报道。 游走脾(WS),又称异位脾。1677年由荷兰医生Johannes von home在尸检中首次发现,是一种因脾脏的活动度增大,所引起的急或慢性疾病。当游走脾发生脾蒂扭转时,称为脾扭转(ST)。脾扭转发生几率较小,只占WS的20%,但危险性极大,严重者可致脾梗死甚或危及生命。本病为罕见病,全球仅报告500例。ST伴胰尾扭转在我国还没有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予以报道。
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肺腺癌Ki-67表达
窦沛沛, 赵恒亮, 曹爱红
, doi: 10.15953/j.ctta.2022.172
摘要(109) HTML(56)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对肺腺癌Ki-67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能谱CT检查,且疗前血清CEA、CA-125水平明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Ki-67高表达组(>30%)、Ki-67低表达组(≤30%)。经双能量后处理工作站测得能谱相关定量参数碘值(IC),标准化碘比率(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病历资料获取疗前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Ki-67低表达组静脉期IC、NIC和λHU值均高于高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组血清CEA、CA-125水平高于低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联合指标对Ki-67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各单因素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72.97%。结论:静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血清CEA及CA-125水平对预测Ki-67表达有一定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对肺腺癌Ki-67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能谱CT检查,且疗前血清CEA、CA-125水平明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Ki-67高表达组(>30%)、Ki-67低表达组(≤30%)。经双能量后处理工作站测得能谱相关定量参数碘值(IC),标准化碘比率(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病历资料获取疗前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Ki-67低表达组静脉期IC、NIC和λHU值均高于高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组血清CEA、CA-125水平高于低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联合指标对Ki-67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各单因素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72.97%。结论:静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血清CEA及CA-125水平对预测Ki-67表达有一定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冯梦雅, 李冰, 吴敏, 华婷, 汤光宇
, doi: 10.15953/j.ctta.2022.148
摘要(97) HTML(70)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管电压剂量组(B组)各2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扫描,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管电流200 mAS。采集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后,分别采用常规迭代重建算法和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重建,对比分析两组的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结果:B组主动脉的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68.2%。结论:新迭代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性提高重建的图像质量,在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加持下,用80 kVp的管电压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相当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与低管电压在降低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管电压剂量组(B组)各2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扫描,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管电流200 mAS。采集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后,分别采用常规迭代重建算法和基于AI的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重建,对比分析两组的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结果:B组主动脉的平均CT值、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右冠状动脉的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68.2%。结论:新迭代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性提高重建的图像质量,在新迭代重建算法的加持下,用80 kVp的管电压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相当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MSCT影像分析
彭迪, 胡兴荣, 黄治华, 程少磊, 王琼, 王贤曼
, doi: 10.15953/j.ctta.2022.193
摘要(191) HTML(99) PDF(21)
摘要: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2年7月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胸部平扫,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各4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7例,均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表现为混杂密度结片灶;CT增强4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惰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及时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2年7月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胸部平扫,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各4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7例,均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表现为混杂密度结片灶;CT增强4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惰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及时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综合物探方法在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唐塑, 武银婷, 邢浩, 魏永山, 王轩
, doi: 10.15953/j.ctta.2022.176
摘要(257) HTML(77) PDF(23)
摘要:
为准确探明新疆哈密某历史小煤窑采空区分布,采用微动和瞬变电磁组合的勘探方法开展采空区探测研究,应用综合物性资料划分地层,利用微动勘探确定采空区位置,瞬变电磁勘探判别采空区赋水性,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效减少单一物探方法成果的多解性,为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为准确探明新疆哈密某历史小煤窑采空区分布,采用微动和瞬变电磁组合的勘探方法开展采空区探测研究,应用综合物性资料划分地层,利用微动勘探确定采空区位置,瞬变电磁勘探判别采空区赋水性,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效减少单一物探方法成果的多解性,为小煤窑采空区探测中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